天然产物应用与开发题目:茶一.摘要:1.茶的起源;2.茶叶的种类;3.茶叶的成分;4.古人对饮茶功效的论述;5.现代人对饮茶功效的看法;6.茶的宜与忌;二.关键词:茶叶,饮茶,功能,功效;宜与忌三.正文:在经济飞速发展飞速的今天,人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人们除了以运动来锻炼健康的身体外,还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饮食习惯。
广大人们对饮使商品的高质量要求,更能看出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对身体的影响。
而茶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饮料,它不仅是有重要的生理价值,而且还有宜于人体的健康饮料。
茶在英国人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我国被誉为“国饮”。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认知。
以茶会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渐成社会时尚。
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产茶,主要集中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较少。
我国茶区分布:1、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荼匾。
2、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3、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4、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为中国北部茶区。
饮茶可以思源,中国是茶的故乡。
世界各国最初饮用的茶叶及引用的方法,种植的茶籽和栽培、加工技术,甚至“茶”字的发音,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
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
【《品茶与保健》魏琴编著】而关于人们对茶叶保健功效的研究和开发,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上古时代。
在古今的大量文献及科学研究中也曾表明了茶叶的神奇保健和医疗功效。
要想了解茶叶有何功效,就应必须先知道茶叶的成分。
这样才能深入了解茶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阮浩耕主编的《茶之初四种》中详细的介绍了茶叶的成分。
茶叶中所言的化合物成分很复杂,经实验测定,经分离和鉴定的有机化合物约有450种以上,有机抗物营养元素也在15种左右。
已被发现被认为与品质有直接关系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蛋白质、芳香物质、果胶质、糖类等,是茶叶中可溶物质的主要成分。
另外,还有微量的矿物质、色素等也溶于茶汤中。
而茶叶主要的化学物质又有:茶多酚、生物碱、芳香物质、氨基酸、色素。
【《茶之初四种》阮浩耕主编】种植茶叶的土壤质地的好坏,养分含量的多少,酸碱度的大小和土层的厚薄都会对茶叶的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适宜于茶树生长的土壤质地,一般以砂土壤为好。
制茶原料的老嫩是关系到成品茶品质优次的重要条件,因此,及时合理采摘,不使茶树生叶过老,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使茶树多生嫩叶,以及改良茶树品种,提高鲜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对提高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茶之初四种》阮浩耕主编】茶叶的品质好坏,在没有科学仪器和方法鉴定的时候,可以通过色、香、味、形四个方面的来评价。
而用这四个方面来评定茶叶质量的优劣,通常采用看、闻、摸、品进行鉴别。
即看外形、色泽,闻香气,摸身骨,开汤品评。
【《茶品质鉴定》林馥泉编著】茶的种类很多:1.以采取时间而得名的有:纯社茶、谷雨茶、或雨前茶、白露茶等。
2.以产地而得名的有:浙江龙井茶、福建武夷茶、安徽六安茶、云南普洱茶、湖南君山茶、台湾洞顶茶等。
3.以象征事实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龙凤茶、龙团茶、雀舌茶、碧螺春、寿眉茶、铁观音等。
4.以色泽而得名的有:绿茶,红茶、白毛尖茶等。
5.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古茶等。
6.以香气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
7.以形式而得名的有:团茶、沱茶、块茶、梗片等。
根据各种茶制造中的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曲线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红茶。
绿茶的茶多酚最轻,红茶的氧化最重。
这六大茶类被称之为“基本茶类”。
用这些基本茶类的茶叶进行再加工,如窨花后形成花茶,蒸压后形成紧压茶,浸提萃取后制成速溶茶,加如果汁形成果味茶,加入中草药制成保健茶,把茶叶加入饮料中制成含茶的茶饮料。
因此再加工茶类也有六大类,即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茶的种类》林馥泉编著】名茶出自名地——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福建铁观音等等。
例如:1.绿茶是我国茶叶产量中最多的一类,全国十九个产茶的省(区)都有产绿茶。
绿茶的花式品种也最多,有数以百计的名茶,占世界名茶之首。
绿茶的加工,鲜叶从采摘下来,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基本工序。
2.红茶属于发酵茶类,在我国产地较广,品种也较多,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是我国特有的,而红碎茶与印度、斯里兰卡所产的茶相似。
红茶的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
3.乌龙茶又名青茶,属于半发酵茶类。
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总的讲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的醇厚,回味甘美的滋味,而具体到各个品种,则因产地不同,各种乌龙茶的风格品质又各不相同。
4.黄茶属于轻发酵类,近似绿茶,由于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
黄茶可分为黄大茶、黄少茶和黄芽茶三类。
5.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其制茶工序是晾干和干燥。
白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外表满披白毫,色白隐绿,汤色隐绿,味甘醇。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
6.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历史悠久,花色品种较多。
黑茶使很多紧压茶的原料,主要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又称为“边销茶”。
黑茶产量较广,取料较粗老,有湖南黑茶、湖北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等。
茶叶的养生祛病功效,自古就有“茶为万病之药”的美誉,在历代的茶学、医学和药学等多种文献中都有记载。
我国学者根据五百种左右的有关资料将其中有茶叶疗效的内容总结为茶的传统功效二十四项,分别为:少睡、安神、明目、清肝、止渴生津、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去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治疗治瘘、疗肌、益气、延年益寿及其他功效等。
【《饮茶的保健功效与禁忌》胡付照编著】茶对人体的保健治疾作用,在继承和发展了古人的观点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功效:1.兴奋提神,消减疲劳,少睡,益思;2.利尿,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3.止痢和预防便秘;4.防龋齿,除口臭的作用;5.助消化,促进食物吸收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6.能明目,治疗眼科疾病;7.可预防坏血病,治疗维生素C缺乏症;8.能止渴、解热、消暑;9.抗衰老作用;10.减轻吸烟对人体健康的毒害;11.消炎灭菌的作用;12.减少酒精毒害,醒酒作用;13.对重金属毒害的解毒作用;14.能治疗高血压,降血酯,抑制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15.降血糖,治糖尿病,调节糖类代谢;16.抵抗放射性伤害,防辐射作用;17.抗癌,抗突变作用等。
18.其他方面:茶叶的对人体的功效,随着医学科技进步,也是逐步发展的。
茶还可以作为预防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形成的药物,可作为支气管炎和感冒时的发汗药和增进呼吸作用的药物,可预防痛风和消除人体中有害的盐类及毒素的积累,治疗瘰病,防治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还可作为人体铜、铁的元素的来源,可治疗因食品中长期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症。
另外,茶叶中的绿茶对白血病、艾滋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茶叶中的表棓酸盐可使白血病毒和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引起艾滋病)的繁殖减慢。
茶还可以预防粘膜、牙齿出血、浮肿、眼底出血、甲亢等。
饮茶还可增加妇女受孕机会,减轻孕妇的妊娠反应,晕车、晕船的不良反应等等。
【《饮茶的保健功效与禁忌》胡付照编著】茶,不仅又因为其含有对人体的有效成分,还有其悠久的历史及茶文化的精深,饮茶还具有调剂身心,促进思维的作用,可以清心、安静、调节情绪,激发灵感,开发智慧。
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健康不佳的人要慎之饮茶。
如下:1.发烧忌喝茶。
2.肝脏病人忌饮茶。
3.神经衰弱慎饮茶。
4.孕妇忌饮茶,尤其是不宜喝浓茶。
5.妇女哺乳期不宜饮浓茶。
6.溃疡病患者慎饮茶。
7.营养不良忌饮茶。
8.醉酒慎饮茶。
9.慎用茶水服药。
10.贫血患者忌饮茶。
11.尿结石患者忌饮茶。
12.忌空腹饮茶。
13.忌饭前后大量饮茶。
14.忌睡前饮茶。
15.忌饮隔夜茶。
16.忌饮头道茶。
17.忌饮用劣质茶或变质茶。
18.儿童不宜喝浓茶。
19.冠心病患者谨慎喝茶。
20.老年人不宜饮生茶。
21.高血压患者不宜饮浓茶。
22.糖尿病患者宜多饮茶。
23.早晨起床后宜立即饮淡茶。
24.腹泻时宜多饮茶。
25.吃油腻食物后宜饮茶。
26.吃太咸的食物后宜饮茶。
27.出大汗后宜饮茶。
28.采矿工人、作X射线透视的医生、电脑工作者、长时间看电视者和打印复印店的工作者宜饮茶。
29.脑力劳动者和夜晚工作者宜饮茶。
30.讲演、说书和演唱等宜饮茶。
31.吸烟者和常被动吸烟者宜多饮茶。
【《饮茶的保健功效与禁忌》胡付照编著】以上介绍了茶叶的不同功能,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饮茶的功能还有待各科研人员及某人的进一步发现。
而茶叶作为跨世纪的最佳饮品必须将随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加深而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清眯。
四.参考文献1.《茶的种类》林馥泉编著,台北,有记名茶出版社,1981年;2.《茶经》陆羽编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3.《品茶与保健》魏琴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茶之初四种》阮浩耕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5.《茶酒的美容·保健·药用》中国药膳研究会组编,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6.《饮茶的保健功效与禁忌》胡付照编著,E书空间;7. 《茶品质鉴定》林馥泉,台北,省记名荣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