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
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
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
自然经济
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
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
小农经济
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 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
(1)历史条件
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_铁__农___具__的出现和__牛__耕___的逐渐推广,提
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封___建_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
①生产方式:__男__耕__女___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交纳赋税,_自__给__自__足___。 ③生产规模:以_家__庭___为生产、生活单位。
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4.(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
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主题 1 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的发展
拓展探究
材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 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社会稳定;典型:均田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拓展探究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
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 生产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
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
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 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
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
自耕农经济
组成部分。三者的关系图示如右:
拓展探究 发达的古代农业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5)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6)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7)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8)地域水平: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盐铁论》
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1)反映了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2)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 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拓展探究
探究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 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 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产生。
拓展探究
材料三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 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探究3:依据材料三,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 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生活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方式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_定__居__
2.铁犁牛耕的精耕细作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①_春__秋__战__国__: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汉代: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发明_耧__车__。东汉时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曲__辕__犁__,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_铁__犁__牛__耕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 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的特点。
3.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 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所 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 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4道选择题;
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1、原始农业:
(1)地位和贡献:
古 一、发达的
(2)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
代
古代农业: (3)农作物品种和生活方式:
中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国
(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
经
春秋战国;汉朝(①②③④);隋唐。
济 二、古代手工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
基础过关
1.刀耕火种的早期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
生产 主要以石刀、石斧、 工具 石犁为主
耕作 主要耕作方法是 方式 _刀__耕__火__种__
商周农业 出现了__青__铜__农__具_,但仍以木器和 石器为主
_耒__耜_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作物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 种类 植_水__稻__和__粟__
<3>瓦解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
(1)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形式: 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
导地位。(2)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北魏至中唐:均田制。
(3)土地兼并: ①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以确保政府收入和
者本身生存或本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
生产。如果从这一点而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
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
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④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⑤
(3)地位、影响 ①是封建社会_农__业__生__产__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__财__政__收__入__的主要来源; ②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小农经济_十__分__脆__弱___,农民经常破产。 ④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感受高考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
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
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
(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
石器、骨器——石刀、石斧、石犁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耒、耜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
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
本单元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囊括了整个古代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 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1.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 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3)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垄__作__法_。 ②汉代:赵过推行_代__田__法__,比撒播法先进。 ③魏晋:北方旱地的_耕__耙__耱__技术形成。 (4)耕作制度 ①两汉: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代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 江__浙__地__区__。江南形成了_稻__麦__轮__作__的__一__年__两__熟__制__,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