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 最新 七上语文 文言文 比较阅读

2018 最新 七上语文 文言文 比较阅读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选出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 与儿女..讲论文义(泛指小辈)其家甚.智其子(非常)B 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必将有盗.(小偷)C 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寒雪日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D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而疑邻人之父.(父亲)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C.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 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5.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二)《咏雪》与《黄琬巧对》【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乙】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

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古郡名。

③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通“蚀”,侵蚀。

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皇帝的命令。

⑦初:一开始,刚刚。

1.下列“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相同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B.黄琬幼而.慧C.学而.不思则罔D.而.深奇爱之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B.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C.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D.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3.翻译。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A.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B.乙文中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

C.甲文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这是一种未见其才先知其人的写作技巧。

D.乙文是说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

5.甲文中“公大笑乐”属于侧面描写,暗示谢道韫的回答更精彩,乙文中也有侧面描写的文字,请找出来,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选出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三年归休..(回家休息)B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田子为相..(当宰相)C 太丘舍.去(舍弃)即舍.田子罪(赦免)D 去后乃.至(才)退请就狱..(接受处分)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B.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C.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D.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B.乙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C.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D.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正午时分。

5.[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四)【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

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注释]①诣:到……去。

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

③进火:烧火。

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

著箅,放竹箅。

⑤馏:蒸饭。

⑥糜:粥。

⑦识:记住。

⑧志:记住。

⑨更相:互相。

易:修整。

夺:失误、遗漏。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俱委.而窃听B、去后乃.至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C、友人惭,下车引.之引.人注目D、仿佛志.之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B.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C.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D.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传神生动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同时,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语言自然平实,简约流畅。

B.陈太丘与友人“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陈太丘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C. 乙文选自《世说新语》,记叙了元方,季方为了偷听两个大人的谈话而蒸饭成粥。

D. 太丘所言“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其言外之意是为孩子勤奋好学而欣慰,不再追究他们蒸饭成粥的责任。

5、甲、乙两文在人物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B.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C.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D.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先行离去,友人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缺乏修养的人。

B.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的失礼,对长辈的不尊重。

C. 郭伋为人讲究诚信。

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D. 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讲信用,喜爱儿童,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被传为美谈。

5.简析甲乙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陈太丘与友期》与《王子敬游名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乙】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旁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④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人名。

③指麾好恶:指点评论。

麾,通“挥”。

④伧(cāng):粗野,鄙陋。

⑤箸:通“著”,这里相当于“之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