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
景.wmv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20世纪初,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为支付赔款,清政府横征暴 敛,导致民怨沸腾。
(3)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人民 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新政的目的:为了继续取得列强的扶持,安抚统 治阶级内部各派系,欺骗人民,摆脱困境。 (2)新政的开始:1901年4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并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3)新政的破产:“预备立宪”的骗局不仅使立宪派 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 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 曾在天津北洋水师学 堂学习,毕业后在海 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 军。武昌起义当晚, 他想制止革命,亲手 杀害了起义士兵和革 命党派来的联络员。
湖北军政府旧址
动脑筋:
武昌起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 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 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 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 样“和平光复”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正当武装起义风起云涌之际,1911年5月, 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政策,激 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四川的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四川总督赵 尔丰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酿成“成都血 案”。四川人民发动反清起义。四川保路运 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武昌首义.wmv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背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之时,康、梁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统治。 时间:1905—1907年间 阵地: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 方式这个问题,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 地,展开论战。 主战场:日本 内容: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容
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 则
性质: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历史评价: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 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在那个时期是一 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 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 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 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湖北反革命力量空虚。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 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便抓住这一时机举行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 地点:武昌
结果:
人物:熊秉坤、金兆龙(驻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 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政体为“五族共和”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
袁
逼清帝
清 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 退位
世 凯
1912.2.12 篡
武
夺
昌 起
革
义
南
南 京
命 果
北
革命党 和
弱点:①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 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 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②革命 派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 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③革命派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 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 之田为己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 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次长
蒋作宾 魏宸组 景耀月 汤芗铭
居正 王鸿猷 吕志伊 马君武 于右任
南京临时政府主要成员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
布)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
主
要
内
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
近年来,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 “理性思考”为名,提出“告别革命”论。他们认为 辛亥革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孙中山提倡的 暴力革命,走康、梁主张的改良主义路线,“中国早 就实现现代化了”。
问题:面对上述错误观点,你是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历史背
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 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 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 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 (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孙中山和
辛亥革命.asf
孙中山上书失败
影响: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全国十几个
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 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六 岁的宣统帝退位,在 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1909年即位为帝,时年三岁,年 号宣统。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 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 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 性。
恢 复中国,创立 合众政府”。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 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创办革命刊物:
报名 中国日报 苏报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警钟日报 大同日报 图南日报 广东日报
和局限性。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 2.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 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2.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前提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核心
核定全国地价, 由国家收买地主 土地,避免社会 贫富分化。
补充
性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课堂知识巩固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这主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纲领指导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 孙中山在同盟 会机关报《民 报》发刊词中 将同盟会纲领 概括为:民族、 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即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内容
创立民国
内容
平均地权
内容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建立“民族独立的国 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 制度的终结
本章由以下三节内容构成: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资产阶级 改良与革命的区别;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 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认清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通晓辛 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正 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要性、进步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67)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 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 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 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 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报纸
刊行时间 1900—1913 1903 1903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1904—1905
出版地 香港 上海 上海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香港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湖北学生报 直说 浙江潮 江苏
课下思考: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1906年至武昌起义前, 先后发动了萍浏醴、绍兴大通学堂、安徽马炮 营、广州黄花岗等11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 然相继失败,但产生了广泛影响,广州起义就 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
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 兴率敢死队120余人 在广州起义,猛攻 两广总督衙门。两 广总督张鸣歧闻风 潜逃。终因寡不敌 众,起义军大部在 激战中牺牲。图为 起义军猛攻两广总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和平光复”?有什么 经验教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概况: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国号:中华民国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 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部门
陆军部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 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 于人们的精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