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自学考试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高等自学考试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不但是认识、防治疾病,而且是对内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实施整体护理的学科。

护理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实践范畴。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评估: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收集健康资料的过程。

(症状和身体评估、辅助检查、健康史、心理社会状况)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其发生和情况变化的一些生理并发症,是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问题。

实施:是指按制定的计划执行的过程。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是对病人所经历的某些变化是否达到所期望的行为反应的评价。

(分为评价目标是否实现、重审护理计划)呼吸系统疾病:是指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等组织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病变。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过度膨胀,伴有肺泡壁的破坏,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肺气肿类型。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使肺脏呼吸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PaO2<7.98kPa 60mmHg PaCO2>6.65kPa 50mmHg)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嗜酸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肺炎:系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肺炎常发展成一个肺叶或段的实变,因之有大叶性肺炎的名称。

小叶性肺炎:是指炎症累及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端的肺泡,常为两侧小片分布,有融合的倾向,又称支气管肺炎。

间质性肺炎:是指炎症主要累及肺的间质,包括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的间质组织和肺泡壁,伴细胞增生、间质水肿。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军团菌肺炎:是由革兰阳性的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粘膜的肺部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癌肿位于肺门附近,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为常见。

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肿瘤,位于肺的边缘,占1/4,以腺癌较常见。

霍纳综合征:是指由肿瘤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上眼睑下垂、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凹陷、额部少汗。

肺癌的外部表现(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与肿瘤的压迫、转移及治疗均无关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往往出现在肺部肿瘤出现之前,肿瘤切除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肿瘤复发又可出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一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科赫现象:机体经结核菌初次感染后,可产生变态反应,同时出现免疫力。

再感染引起局部剧烈的变态反应,病灶局限,不出现全身播散。

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次感染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

循环系统:是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的神经体液装置的总称。

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一起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因心肌收缩力下降而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被动性充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因体力活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房压升高,肺淤血加重。

端坐呼吸:卧位时呼吸困难加重,坐位时减轻,因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横膈上抬使肺活量减少。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入睡1-2h后突感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可伴哮鸣音,称“心源性哮喘”。

因卧床后血液重新分配使肺循环血量增加,横膈上抬,肺活量减少;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肺通气减少。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和传导的异常。

晕厥:是短暂意识丧失,因脑组织暂时缺血缺氧所致。

心源性晕厥:因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暂停引起的晕厥可由心律失常引起。

(一般心搏停止6~10s即可引起晕厥)阿—斯综合征:停搏15s以上可出现晕厥伴抽搐、呼吸暂停,又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心悸:病人常主诉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区不适感。

窦性停搏: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因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颤)交替发作。

人工心脏起搏术:是用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

心脏电复律(心脏电除颤):是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异位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粘膜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瓣膜结构异常,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绝大多数病人血压增高的病因不明称~或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在约5%的病人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本身有明确的独立的病因。

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期(数小时至数天)内血压急剧增高,伴心、脑、肾重要脏器损害的危机状态。

恶性高血压:发病急骤;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130mmHg;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Ⅵ级);肾功能衰竭,心、脑功能障碍。

高血压危象:血压突然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也可伴舒张压升高;病人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靶器官病变者可出现心绞痛、高血压脑病等。

高血压脑病:血压突然升高,病人可以剧烈的头痛、呕吐和神志改变,重者抽搐、癫痫样发作、昏迷。

老年人高血压:年龄超过60岁达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即为老年人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的、急剧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

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的心电图特异性演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是严重类型的冠心病。

心血管介入性诊治:是指通过导管术,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

有明显糜烂和出血时又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胃肠炎:细菌及其毒素污染食物致病者,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24h内发病,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因伴肠炎而有腹泻者,称为~。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粘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

肝硬化:是指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其病理特点是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

肝性面容:病人面部(尤其是眼周围),皮肤皱褶和手掌纹理处有黑色素沉着。

是肝功能损害较晚期表现。

肝掌:是指手掌大、小鱼际和指端腹侧呈红斑。

肝肾综合征:由于大量腹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可发生功能性肾衰竭,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脏无器质性病变,亦称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是指由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由于意识障碍是可逆的,严重时可发展成昏迷状态,因此又称肝性昏迷。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持续性出血:是指在24h内的2次胃镜所见均为活动性出血。

再发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时间距离至少在1~7天。

肠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肠道内大量血液蛋白的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

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皆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起病急,病程短,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常见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发展的共同后果,临床上起病缓慢,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病情多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是各种疾病所致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质定量大于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大量微生物繁殖引起的尿路炎症,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无任何全身或局部症状,仅有尿液变化,多次尿培养阳性,称为~。

真性菌尿:尿细菌定量评定标准为菌落计数高于105/ml为阳性。

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常见的临床类型,属于上尿路感染。

主要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多伴有下尿路感染,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失衡综合征:是指血透开始1h或数小时后出现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症候群,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抽搐,严重者可有昏迷。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和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容积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以血红蛋白量最为重要。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缺乏,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血呈现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功能障碍所引起、以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血流不止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