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
(三)组织目标的结构体系: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对外目标与对内目标。
二 组织运行(阅读回答问题) (一)组织过程: 1、组织过程的涵义 2、组织化和制度化 3、组织过程的机制 (二)组织中的激励: 激励理论:诱因:组织平衡理论: (三)组织中的政治
1、单位制度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 2、单位组织的含义: 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 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 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叫做单位组织。 3、单位组织的特征:功能合一;资源固定; 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性;行政性;文化性。
二 中国单位制度的功能 (一)正功能: • 政治统治和管理 • 资源的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 • 向组织成员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 (二)负功能: • 行政性特征削弱了组织的专业性能 • 行政性特征带来组织膨胀的内在动因
职能部门
车间主任
职能部门
班组长
工人
工人
工人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一
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
组织目标是致力于将要达到的理想组织目标的功能:
1、组织存在合法化的依据 2、不同性质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组织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的基础 4、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三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一)组织环境的涵义:
组织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对组织具有 现实的和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和文化环境。
(二)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1帕森斯和卡斯特的社会系统观点 2资源依赖的影响 3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 传统组织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上的一套提高工人生 产效率的管理方式。包括工作程序的标 准化、确定生产定额和计件工资制等。
(二)主要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较) 1、非自然形成,刻意组建且规模较大 2、目标明确简要,内部分工和权力分配 3、利益结合和理性追求 4、正式规范和约束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一)社会组织的分类 1、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分类: (1)帕森斯按照组织功能的分类: 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 整合性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 三 中国单位组织的变迁 • 1、企业组织的行政色彩淡化、弱化,经 济职能强化。 • 2、单位组织对资源的绝对控制和支配能 力减弱,成员对组织的依赖减弱。 • 3、单位组织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 4、主要有三种性质的组织:单位组织; 非单位组织和跨单位组织。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成员履行加入手续 2、确定组织目标 3、制定规范性章程 4、确立权威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
社会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组成部 分之间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厂长
正式结构: 其组织图见右面
非正式结构:组织中 正式结构之外存在的 由非工作关系而形成 的非正式群体,亦称 非正式组织。
3、基本观点: 社会需要是影响职员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以“社会人”假设取代“经济人”假设, 以“关心人”为核心的全新的管理思路 和方法。
• (二)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作用 • 1、正功能 • 2、负功能
• (三)X理论和Y理论 • 麦格雷戈对工人劳动态度和能力的两种 假设: X理论:负面的、否定的—懒惰与低能 Y理论:正面的、肯定的—负责任有能力 麦格雷戈主张: Y理论管理效率更高。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 中国的单位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一)含义: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有意组织 起来的社会群体。包括4个方面: 1、组织的目标结构 2、组织的心理结构 3、组织的技术结构 4、组织的整体活动
美日管理方式比较一览表
管理环节 雇用方式 美国
短期雇用,随时解聘
日本
长期甚至终身雇用
决策方式
选才特点 行动单位
自上而下金字塔式
专业化 个人
自下而上来自基层
通才 群体、团队
晋升机制
短期迅速考评升级
缓慢、长期考评
保障雇员安康、人 性化的关系
组织与个人 以协议合同为基础 关系
• (三)社会资本理论 • 1、概念:
三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一)权变理论(也叫超y理论) • 基本观点:
• 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系统各因素之间 的权变关系的结果。最终目的是找出最 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 (二)Z理论 • 概念涵义:
• 不同于西方科层制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管 理模式。主要体现企业组织对雇员个人 的人性化管理和由此带来的上下级之间 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日本集体主义团 队精神的价值取向。
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韦伯的科层制: 劳动分工明确,责权分明;职位分等,层层 授权;基于专业技术资格之上的用人制度;严 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科层制的职位发展 模式。
二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1、概念: 行为科学是用科学方法探究人的积极 行为动因的学派。 2、产生: 20世纪2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标志。
(2)布劳按照组织运行收益对象的分类: 互利组织;服务性组织; 经营性组织(NGO);公益组织(NDO) (3)艾兹奥尼按照组织的权威性质和控制方式划 分: 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2、我国社会组织的类型 (1)以产业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流通、服务、科教文卫 (2)以机构编制为标准: 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组织;国家企业组织
• 社会资本是组织实际的和潜在的资源的 集合,也可视为是一种较持久的有些制 度化的关系网络。
• 2、布迪厄和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 •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 资本。 • 他们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发挥减少成本、 提高效益、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单位组织
• 一 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