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

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课采用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2、适当安排一定的习题课时间。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闭卷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
[1]岳桂华,付翠彦,《环境监测》(基础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梁红主编《环境监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参考)试题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七、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18
学时分配:6周,周学时:3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环境监测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等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事物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高职高专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以及本院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制定。

现将具体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暂定如下:
实验一水质浊度的测定 3学时
1、熟悉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学习实验室规则及有关制度。

2、了解水质浊度的测定原理
2、学习水质浊度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实验二水质五参数的测定 3学时
1、了解水质五参数测定仪的测定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习水质五参数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的测定 3学时
实验三大气中SO
2
1、了解大气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习空气质量SO
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2
实验四大气中CO的测定 3学时
1、了解大气CO测定仪的测定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习空气质量CO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实验五室内空气甲醛、苯,氡的测定 3学时
1、了解室内空气甲醛、苯,氡测定仪的测定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习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实验六交通噪声监测 3学时
1、学习声级计的测定原理
2、掌握声级计的使用方法及噪声监测基本要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由学生实验和实验讲授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1、学生实验方面:要求学生完成6组基础实验,从而初步达到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按照实验的具体要求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2、实验讲授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的作风以及准确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要点。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实验预习及实验操作占80%,考勤及实验报告占20%。

(六)、教材及参考书教材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岳桂华,付翠彦,《环境监测》(实训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