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彩,还没有到春节,可这春联已经摆上摊了,各家各户也开始卖春联。
于是,我对春联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书籍,上网搜素,了解贴春联的来历,2、走访,调查贴春联这一习俗在我们当地盛不盛行。
3、访问他人,调查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上网贴春联的来历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走访相关部门贴春联在当地盛不盛行盛行,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春联。
访问他人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人们认为贴春联是对新一年美好愿望的体现。
四:结论1、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上书“神余”“郁垒”两神则百鬼所畏。
在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2、贴春联在我们当地十分盛行。
3、通过访问,我发现春联是代表着人们美好心愿的物品。
把春联贴在门口,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篇二: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1.活动开展的由来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彩。
那么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2.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实践、阅读、访问等方式了解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在活动中培养我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活动方式通过书籍,上网的方式寻找贴春联的来历。
通过走访相关部门的方式寻找贴春联在当地盛不盛行。
通过访问他人的方式寻找他人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
4.活动流程先借助书籍、电脑等工具搜集信息,再问问关于此方面的工作人员的一些相关信息,去了解市民的看法。
最后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分类、总结。
5.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了解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的春联的信息。
能够帮助我们对春节的了解更深,更爱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中国人,老祖先传下来的礼仪不能忘,节日更不能忘。
此次活动让我们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更可贵的是使一些有些害羞的同学能够迈出那一步,能够落落大方的介绍自己,能够访问陌生人。
这才是本次活动最好的结局。
最后我收集到的信息是这样的: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它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篇三:春联调查报告篇一:春联内容的变化调查报告春联内容的变化一、前言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二、春联起源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春贴”、“对联”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有时过年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对了,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
“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
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
“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
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
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三、春联的变化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四、感想从小就感受到那红红的春联,那象征着喜庆、吉祥、祝福的春联,那春联燃烧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望。
红红的春联象征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春联是歌,吟诵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了秀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我们美好的希望。
读到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就让不由联想到,当冬天皑皑白雪去,山水便吐露出他们秀丽的容颜,春姑娘的脚步慢慢的近了,那时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是多么的优美。
正是游览、和观赏的大好时机。
篇二: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留学生院 07级汉语言1班郑雅静邓琴贴春联,是传统的喜迎新春的文化习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为了了解当前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状况并从中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在XX年寒假期间于自己所在的城市和乡村(城市:湖南省郴州市;乡村:陕西省略阳县九中金乡三川村)分别进行了春联文化的调查,主要采取走访、抽样、询问式的调查方式,分别就贴春联的比例、春联样式和春联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总体上看来,今年春节人们贴春联的比例少了;在春联的样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但城市相对于农村,花样繁多,更新速度快。
同时,在春联的内容上,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地域性的特色。
具体情况如下:一·城乡贴春联比例,较之以往低了。
(一)城市贴春联调查情况及分析:通过对市区最大商品市场销售春联店铺的走访调查,98家店铺中有14家主营,6家兼营春联的销售,60%的店主反映今年春联的销售情况较之往年有所下降,仅有25%的则认为提高了。
按照今年春联在市场的销售趋势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较之过去并不是很重视,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特性,商家以市场为导向,销售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在对精神文化销售的认知性还不强,春联销售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很小,消费者将主要精力花在食品的准备上,市场上生意兴隆的店铺大多为一些副食品销售区,而传统的春联销售区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春联销售群体的调查中,75%的店铺是针对家庭的销售,政府部门和企业各占10%,据店家反映,尽管以家庭购买春联为主,但是人们的购买力并没有下降,只是购买的人数较之往年少了。
对小区居民的抽样走访调查中,12栋288户居民,抽样调查3栋居民楼里的48户居民。
75%的居民在门上贴了春联,14.6%的居民从来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10.4%的居民以前有贴春联的习俗,但是现在没有了。
从居民贴春联的比例来看,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还是占据了主导,同时也应该看到仍旧有相当部分的居民对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并不看重,再则曾经有贴春联的习俗而现在却没有了,从这中间可以看出,传统春节的年味在贴春联这一现象中透出的是越来越淡了,人们更多地是在满足一些实用型的物质要求,对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