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章.经典行为主义
二、哲学背景 (一)实证主义
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 1.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观察和实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2.科学的资料必须是社会的、公开的事件,是可证实的事 实 3.单独的、私人的意识内省所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非 科学的。 4.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观察到的事实,揭示事物的一般规 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几个特点: 1.只研究行为,不研究意识 2.以动物为被试 3.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主要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1829--1905) 华生(1878--1958) 古典行为主义 托尔曼( 1886--1959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1904--1990) 激进行为主义(操作行 为主义) 班杜拉(1925---) 新的新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理论)
孔德指出,在人类求知历史中,对世界万物变化的解释,可分为三 阶段: (1)神话阶段:在此阶段人类相信超自然神的力量,将世界万物变化 解释为神的旨意; (2)形而上学阶段:此阶段人类有了哲学思想,开始了对世界存在本 质与目的以及知识来源问题的思辩。此时天文学家解释宇宙星体 循一圆环运行,因圆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 (3)实证阶段:此阶段人类不再迷信和空想,采用观察分析客观世界 万物变化的现象,并企图加以验证,以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真象, 从而获知自然变化的法则。 他指的第三阶段,也就是世人所称的科学时代
研究发现的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这一理论从巴 甫洛夫的研究产生以来一直未曾改变。它可以解释和说 明许多人类行为,包括恐惧症从何而来,你为何不喜欢 某种食物,什么是你情绪的来源,广告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等等现象。 对于心理学的启发在于,行为可以用生理机制来解释, 而不用求助于心理上的内省。
三、中国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主题之一是释梦,中国也有庄子释梦,在这一点上也有 可比性,中国可以诞生什么样的精神分析? 1.中国的释梦方法是什么?这一点在大众心理是怎么体现的? 2.中国人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是怎样的? 四、中国的人本主义 中国人也讲人性本善,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成佛‛ ,在这样的人性哲学背景下,是否可以诞生中国的人本主义? 1.中国的性善论是怎样的?中国人真的是秉持性善论么? 2.中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可以是什么样的形态?
一个观念的真实性不是它所固有的、静止的性质 。 真 理是对观念而发生的, 它之所以变为真,是被许多 事 件造成的。它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个事件或过程,就是它 证实它本身的过程。它的有效性就是使之生效的过程。 实用主义的方法是试图探索其实际效果来解释每一个概 念 。 如果找不到任何实际差别,那么两者之中任何一个实际 上是一样的,所有的争论都是白费。
无条件反射:它是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反射。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物。 无条件刺激 :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 刺激,如食物 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如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 :原本不能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如铃声 和灯光等
条件刺激: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匹配相伴呈现, 通过学习,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 引起的反应,它就称为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单独引发的反应。 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为适应千变万化的环 境,还必须建立多种反射,后天获得的反射就叫条件反射。 总结:经典条件作用——就是使中性刺激获得跟无条件 刺激一样的功能(引发个体做出反应的功能)的过程。
消退与恢复
消退:一个反应随着刺激的不再出现而消失。
例如,在条件作用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呈现多 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 弱,并最终消失。 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 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这种未 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恢复。
高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建立之后,让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 条件刺激反复相伴呈现,结果该中性刺激也变成 条件刺激,也能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应。以这种程 序建立起的新的条件作用,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比如社会地位的作用
其他发现:实验性神经症
出现圆形给予食物 出现椭圆没有食物 椭圆越来越接近圆形 狗越来越难以分辨,表现出焦躁不安,如尖叫、扭动身 体等。Pavlov称这一现象为实验性神经症。这与人遇到 冲突或者困难时表现出来的症状类似
(二)实用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詹姆斯、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核心是怎么判别什么是真理。以下是原文: 在我的《实用主义》一书中,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关 于‚真 理‛。 假定一个观念或信念是真的,它的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引 起什么具体的差别呢? 简而言之,从经验上来说,真理的兑现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当 实用主义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它就已经找到了答案:真观念是我 们所能类化,能使之生效,能确定,能核实的;而假的观念就不 能。
四、心理学背景
(一)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1904,卡特尔:我不相信心理学只应限于研究意识……相 当普遍的观点认为,离开了内省,便没有了心理学,这 一观点已为现有的雄辩事实论据所驳倒。 1905,麦独孤:心理学最恰当和最广泛的定义为生物行为 的实证科学 1910:美国心理学开始反思心理学的定义
(二)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三、自然科学背景:俄国的生理学研究 谢切诺夫与巴甫洛夫
(一)谢切诺夫:
第一个在 行为研究方面,以严谨的实验来取代哲学 臆想和偶然观察的学者 精神活动存在一个纯生理的基础。 所有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反射性的,人类最 高级的艺术和智力成就也是由一系列反射作用引起的 (1863)
(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此处略)
2.摩根(Conwy Lloyd Morgan) 摩根准则:‚如果某一行为能解释为比较低级的心理机 能活动的结果,我们就绝不要将其解释为比较高级的心 理机能活动的结果。‛( Morgan ,1894)后称吝啬律。 摩根准则主要是为了避免人类中心说,即认为非人类动 物的认知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相同。 摩根要求研究者在能够根据简单的认知过程来解释时, 就不要认为非人类的动物行为具有反思性、理性的思想。
二、桑代克的动物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之前的动物心理学 1.罗曼尼斯(George John Romanes) 达尔文的朋友 1882《动物智慧》、1884《动物心理的进化》、1888 《人类的心理进化》 认为鱼有愤怒、恐惧、嫉妒之类的情绪;鸟有爱、同情 和骄傲之类的情绪;狗狡猾,具有敏锐的推理能力。
3.迷箱实验
饿猫实验
(1)效果律: 在一种刺激情境下,如果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 出现的概率将会增加;如果伴随不满意结果的反应,其 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会降低。 (2)练习律: 练习的次数很重要。 桑代克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经过试误,学会了适宜的反应。 (2)猫没有通过推理或洞察力就学会了逃跑。
本章主要内容
1.行为主义的诞生背景: 社会背景、哲学背景、自然科学背景、心理学自 身背景 2.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诞生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自然科学背景(俄国的生理学研究) 四、心理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1.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城市化运动开始持续, 工商业高度发展。适应和学习成为重要主题。 2.19世纪90年代掀起的政治革新运动,崇尚社会控 制。
(二)桑代克的动物学习理论
1.桑代克生平
1874-1949。出生于马萨诸塞。孩提时代相貌一般,孤独,害羞, 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天赋极高,中学时代一直名列第一 名或者第二名。1895年从卫斯理大学毕业时,获得该校50年来最 高的平均成绩。
2.迷宫研究
厚厚的书堆成一个迷宫,三条是死路,一条是通向出口,那里有 食物、水和其他鸡。把鸡放入迷宫,鸡慢慢地学会找到出口。 很显然,这里面并没有多少智力行为,一切非常简单。
我的狗如何学会抬起花园门的门闩让自己出去,提供了 一个智慧行为的极好例子。……在一定的时候,碰巧在 门闩下向外凝视时用头抬起了门闩。……这是由狗的自 然倾向引起的侥幸事件。……大概有了10次或者12次的 经验之后,每次都能更快地出去、更少注视错误的位臵, 猎狐狗学会了毫不犹豫地、径直地去适当的地点。 在这一例子中,抬起门闩无疑是一个偶然的、意外的发 现,只有经过在相同情境中偶然的行动和快乐的逃跑反 复联接,这一把戏才能成为习惯。 在这个研究中,不涉及对动物的动机和智力过程的推测。
主要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1829--1905) 华生(1878--1958) 古典行为主义 托尔曼( 1886--1959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1904--1990) 激进行为主义(操作行 为主义) 班杜拉(1925------) 新的新行为主义(社会学 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
基本概念
五、中国人的本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按照社会解释水平理论,解释的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种:个体内部的 、个体之间的、群体内部的、群体之间的,我们可以依此来探讨中 国人的心理。同时,社会水平和国家水平的问题也应该得到关注。 针对我们当前外显水平上的心理主题,可以诞生出什么样的本土人 格与社会心理学? 1.中国人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在现代有什么样的体现? 如何用心理学的语言界定中国的‚修身‛?它包含什么样的心理学 内容? 2.中国最传统的人际、群际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怎样的现代转变? 3.现代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个人、群体和国家层面分别是 什么?跟心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中国能否真的和平崛起?王道与霸道,中国能否选择王道?能否 用心理学的范式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