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实例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作为大学生,其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手头仿佛有着各种的选择,却又都觉得不合适。
此时,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一直困扰着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师们。
在多年的实际案例的指导和操作中,我们发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
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CIP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把生涯发展和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识。
元认识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识活动,即任何以认识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Fulavell,1978)。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指导来访者在结合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认知和外部工作世界认知,学会正确决策,合理设定自身大学阶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在规划中逐步学会接受更多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发现生命中不同部分的发展方向。
一、案例背景来访者,男,21岁,南京某高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工科专业。
主动到学院学生办公室寻求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咨询服务。
五官端正、举止得体、相对内向,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比较活跃。
自述: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地级县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家中有个姐姐,关系亲密。
小时候跟随父母在外借读,变得较敏感。
后回到县城,因为比别的学生多见了些世面,有些自大。
初中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优等生,在全校最差的班却考到全年级的前二十。
为人随和,很少与他人起冲突。
曾因觉得同学做得不对而一个人反对过全班对老师的罢课行为,即使被班上同学认为是叛徒,也没觉得怎样。
平时爱好广泛,喜欢文史方面的知识,特别对明史感兴趣,偶尔会写写古诗词。
唱歌、绘画、打羽毛球、足球、游戏、动漫等都玩,曾经梦想做演员。
与大学同学关系良好,但与初高中同学联系不多。
高中时得过胃炎,一下体重轻了近20斤。
在校表现方面,谈到自己的专业,其表示没有什么兴趣,成绩一直在挂科的边缘。
想做一定的社会工作,但在学院学生会辛辛苦苦做了一年没得到认可还常被同学鄙视。
渴望改变,希望做出成绩,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曾有过考研的打算,现在基本放弃。
谈及来询目的时,来访者急需通过职业规划了解更多的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和自己未来适合从事的职业,并想了解针对可以从事的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希望更好地认清自己、提升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掉拖延的习惯。
二、规划思路按照CIP理论,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分析设计如下:来访者对自身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不够系统和明确。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和迷茫,但勇于探索、乐于接受,期待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
规划中,我们主要要帮助其分析和整合,发现优势、寻找资源,因地制宜地为其制订合适的计划。
鉴于此,我们将规划的思路定为“认识自我、整合资源、探索可能、寻求平衡”。
在和来访者沟通协商后,咨询设置为每周一次,共五次。
由于是学校内部的咨询,暂不收费。
咨询的具体安排如下:首先,收纳面谈,充分收集来访者各方面的基本信息,关注其对自我的理解和定位,了解外部环境对其的反馈,寻找其他资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还要澄清来访者在期待中关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掉拖延的习惯”不属于职业规划工作的范畴。
其次,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认识和探索,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就来访者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等进行工作,帮助其逐步树立自我探索的意识。
而后,帮助来访者将自我认识和对外部工作世界的认识进行对接与比较,促使其理性客观地看待目前的外部工作世界,既要看到机遇又要正视挑战,使其将自己的理想职业与现实对接,对实现理想逐渐清晰。
在此侧面提高来访者与人沟通的技能和执行力,满足来访者的另一方面需要。
接着,根据来访者期待的理想职业,按照SMART原则,和其一起制定可行的、具体的、可量化的、积极有效的并且具有时间限制的目标。
为了提高其执行力,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其学会分解,制定每个阶段的短期目标,以激发其实现职业发展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利用职业生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
最后,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来访者人格逐步完善和稳定后,势必学会面临和接受多样的可能性。
要具备“遇到岔路,就走岔路”的精神,采用开放的心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三、规划过程第一次: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
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是咨询成败的关键,在第一次的收纳面谈中就要努力建立好。
规划师除了应有的尊重、热情、真诚和共情外,更要积极关注来访者,用心倾听。
通过对来访者的全然接纳和好奇,全面收集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尽量不要遗漏。
在咨询目标的设定上,要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尽可能地聚焦生涯规划领域。
咨询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整个咨询的过程和方向,在有限的时间中,我们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切忌太空太广。
对来访者提及的问题和期待,要及时地进行澄清和整理,指出来访者在规划的目标中提及“提高与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改掉自己拖拉的习惯”的期待更适合生涯咨询或心理咨询的范畴。
这样的咨询澄清,保持了咨询工作的边界感,有助于表达规划师专业、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有助于更好地让来访者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预期结果。
第一次咨询中,应严格地遵守咨询的设置,这些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咨询双方,同时确保咨询的有效性。
应在第一次就明确双方的工作同盟关系,即规划师只是辅助的角色,生涯的探索和规划主要还是需要来访者自己完成。
“我不能成为你生命的专家,只是通过问话、工具等方法协助你成为更真实的自己的专家”,以此达到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和赋予积极性的双重目的。
最后与来访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强调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商定每周一次,共五次。
第二次:兴趣性格探索,引导自我思考。
第二次咨询中,来访者相对拘谨,回答问题也不是很积极主动,呈现不自信的状况,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都是了解一点、会一点而已。
直到问及喜欢什么历史人物时,才开始有些活跃起来。
咨询师抓住来访者的兴奋点,采取完全接纳的态度,梳理归纳,帮助来访者探索自身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在谈话中,使来访者逐步打开的心扉,进一步巩固咨询关系,为后面的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咨询关系的深入,交流变得顺畅和有深度。
针对来访者的兴奋点,通过辨认―描述―分析―应用四部访谈法,帮助来访者对其未来的职业兴趣进行澄清,进一步将其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职业上。
让其结合这次的谈话结果,回去做相应的职业标准化测试的作业,让其下次带来。
这次的会谈,在开始时曾一度陷入僵局,咨询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自信。
咨询师稳定的状态对于来访者有极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来访者自我探索。
第三次:解读标准化测试,对接自我认识与外部工作世界。
来访者带着标准化测试的结果而来,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呈现其兴趣类型及性格类型的测试结果,其中兴趣类型的测试结果为CAS。
在向其解释了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及不同类型的特点之后,咨询师询问来访者是如何理解自己的兴趣类型的。
来访者一开始对C类型有些意外,后来谈到自己做事的确比较按照一定的模式和规则去做,不喜欢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工作。
另外,来访者比较喜欢艺术,可以欣赏音乐,听音乐,歌唱得不错,还有一定的绘画天分。
虽然一直觉得自己与人沟通能力不行,但很愿意参与组织各类的学生活动,还在积极参与班级学生干部的竞选。
结合来访者的思考,咨询师就兴趣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解释与说明,使来访者意识到,兴趣仅代表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直接变成我们的能力。
要做自己喜欢的职业,是需要技能准备的。
由此,我们开始对来访者未来的职位进行初步的定位:工程设计工作。
以设计、技术为主,但是目前存在的困惑是设计工作一般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
项目工程师。
可以独当一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学历一般本科即可,有向项目经理等管理岗位转化的机会。
售后服务支持等相关工作。
可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
来访者的性格测试为ISFJ类型(内向、感觉、情感、判断)。
咨询师针对其性格类型,为其解释了相关的理论和此类性格的主要特点,并澄清了性格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如果对工作有负面的影响,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格,这是个逐步修炼的过程。
来访者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
随后对其价值观进行了探索,问来访者如果在工作中那些条件不具备时,可能会考虑跳槽。
来访者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定要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工作相对稳定,尤其希望能在开始的前几年学到系统的技术;工作最好有一定的自主性,能让其兼顾好工作和生活;希望学到技术后,可以通过跳槽提升自己的工作层次。
谈到此,来访者对我们定位的职位产生较大的兴趣,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
咨询师正好借此布置了探索工作世界的任务,指点其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并让其在列出在一般途径收集不到信息时,可采用的三种以上的方法。
第四次:按照SMART原则,制定目标,制订计划。
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来访者对我们制定的几个职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感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同时没有头绪,感到明显无力。
咨询师对其状况进行共情,和其一起分析具体该如何行动。
运用生涯幻游得技术,带来访者设想了十年后的生活状态。
在此基础上,问来访者如果要实现十年后的情况,需要哪些技能和资源;为了这些5年后需要实现什么目标;然后4年、3年、2年、1年都需要准备什么;最后半年呢?半个月呢?这周呢?甚至今天,该为自己的理想做些什么呢?结束时,来访者充满动力和愉悦,准备回去就开始行动。
第五次:乐于自省,勇敢改变。
一个多月的咨询,使来访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学会一定自我探索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
但由于他还处于低年级,面对就业还存在大量的变数,他不想局限于我们定下的几个方向。
针对这点,咨询师向其介绍了克朗伯兹的偶发事件理论,建议其在变化的人生中接受多种的可能性,面对自身和外界的变化,要保持“变化发展,动态平衡”的思想。
在对整个规划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后,来访者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变化,对咨询师表示了感谢,咨询师也祝福来访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幸福,并对分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结束了咨询。
四、收获与启发制定准确的咨询目标。
目标的制定必须在第一次的访谈中完成,符合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范畴,明确、具体、可操作。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咨询,而这一点常常会被规划师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