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二 5.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二 5.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说课稿)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郧阳区二中李海英,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对前两节《曲线运动》及《平抛运动》知识的深入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为今后处理带电粒子在偏转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物理高考必考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2)知道用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

(3)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4)知道测量初速度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5)会推导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表达式,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及测量初速度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计算能力。

(2)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描绘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和初速度的测量。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实验的探究过程、初速度的数学计算、注意事项。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二)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辅助(PPT展示)及学案导学。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自主学习(导学案预习)和老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式进行实验探究。

(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回顾{PPT2}及导学案和课本的预习,引入本节课实验目的{PPT3}是什么?(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补充。

)出示
实验目的:1.描绘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并验证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求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二)讲授新课
1.分析实验的原理{ppt4},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PPT5}
探究点:1、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1.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
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描绘轨迹,引入三种方案,{PPT6、7、8}
学生通过对导学案和课本预习并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研究方法)
平抛运动演示仪:{ppt9}
(1)师生交互认识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2)师生互动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多媒体功能解决学生器材和设计上的难点,顺利设计出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师生互动,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器材,学会使用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PPT10、11、12}
①安装斜槽轨道,使其末端保持水平;10
②固定木板上的坐标纸,使木板保持竖直状态,小球的运动轨迹与板面平行,坐标纸方格横线呈水平方向;11
③以出斜槽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为坐标原点沿铅垂线画出y轴;11
④让小球从斜槽上适当的高度由静止释放,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用铅笔在卡片缺口处的白纸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12}
⑤重复步骤④,在坐标纸上记录多个位置;
⑥在坐标纸上作出x轴,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个记录点,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实验过程注意事项:{PPT13}
①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任意位置,看其是否能静止),方木板竖直且与小球下落的轨迹平面平行,并使小球运动时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②小球每次都从斜槽上同一位置静止滚下;
③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重心在木板的水平投影点;
{PPT14}④小球在斜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要适当,以便使小球运动由木板的左上角到右下角。

⑤在轨迹上选取距O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的误差较小
设计意图:红色填空的关键语句为小组讨论的内容,老师一边引导让同学思考回答,实现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避免偶然误差引起的误差。

2.如何确定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PPT15
平抛运动轨迹图线为曲线,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提示学生化曲为直的思想。

假设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则轨迹上各点应满足y=ax2
{PPT16}图像法(图像处理技巧)
设计意图:,做出竖直方向位移与水平方向位移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图,可见y 与x 2成正比 {PPT17}3.根据测量数据怎样求解平抛的初速度? 老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各小组的实验中。

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

提示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坐标记录
A B C D E F mm x /
mm y /
ppt18
)(210-⋅=s m y g x V
0V 的平均值
可采用计算器或者excel 处理数据。

(三)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点评(主要从学生的预习程度、问题探讨,有没有建设性提议或问题,小组合作,数据测量,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等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指出学生实验的优点及不足,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

(四)检测训练——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例题]为了探究影响平抛运动水平射程的因素,某同学通过改变抛出点高度及初速度的方法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抛出点的高度/m 水平初速度/m/s ﹣
1 水平射程/m 1 0.20 2.0 0.40
2 0.20 3.0 0.60
3 0.45 2.0 0.60
4 0.4
5 4.0 1.20 5 0.80 2.0 0.80 6
0.80
6.0
2.40
(1)为探究水平射程与高度的关系,可以用表中序号为 1 、 3 、 5 的实验数据; (2)水平射程x 与抛出点h 的关系为 C A .x ∝h B .x ∝ C .x ∝
D .x ∝

【分析】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即应控制其它变量不变,探究其它两个变量的关系;
【解答】解:(1)若探究水平射程和高度的关系,应保持初速度不变,可用表中序号为1、3、5的实验数据.
(2)水平射程x=v 0t ,而h=gt 2, 将两式合并,则有x=v 0
,所以x ∝
,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1)1、3、5; (2)C .
设计意图: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若研究三个量的关系,应控制一个量不变,注意平抛运动处理规律。

五、板书设计PPT19
第3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一)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
(二)如何确定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三)如何根据已有的轨迹求出平抛的初速度?
郧阳区第二中学
李海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