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荷马史诗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借此表现“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包括《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用神话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伊利昂纪》讲述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修纪》讲述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骑士文学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中世纪文学的一种,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和世俗爱情;(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为信条,尚武,重视荣誉,爱慕崇拜贵妇人,为博取所爱贵妇人的欢心甘愿冒险)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发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骑士传奇又称骑士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分为不列颠故事系统、拜占庭系统和古代系统,其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其情节性为长篇小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独立个人的描写内容,为后世作家所继承人文主义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1.用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七星诗社16世纪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中由龙沙、杜贝莱等七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代表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提出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但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风格;杜贝莱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沦为无业游民,社会上冒险风气盛行);基本特征:【思想】表现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内容】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结构】以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代表作:无名氏《小癞子》大学才子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大多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1.李利《恩底弥翁》2.马洛——为“新戏剧”奠定了基础,成就最为突出(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3.基德《西班牙的悲剧》——复仇悲剧,复仇模式:复仇-亡灵-延宕-疯癫-死亡4.格林——有平民倾向,代表作《僧人培根和僧人邦格》是浪漫喜剧的雏形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后世把16世纪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的建筑成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意大利】马里诺《阿多尼斯》,形成“马里诺诗体”【西班牙】1.贡戈拉——“夸饰主义”(又称“贡戈拉主义”):比喻新奇,形象奇特,典故冷僻,词汇夸张,句式对偶2.卡尔德隆《人生如梦》【德国】格里美豪森《痴儿西木传》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清教徒文学17世纪英国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代表:1.弥尔顿——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采用无韵诗体,价值在于赞美撒旦的反抗,将撒旦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来刻画,成为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失乐园》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复乐园》:取材于《圣经·新约》,诗人把耶稣塑造成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形象,具有坚贞不渝的气节。

史诗主题是教育人民,人类必须接受理性的启迪,以便把自己提高到足以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力士参孙》: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斗争的热情和号召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以梦境寓意的形式,揭示复辟时期腐败、淫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不满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崇拜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其突出特点,把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主要特征: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戏剧创作遵守“三一律”;【法国】成就最大古典主义戏剧:*悲剧代表作家1.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英雄悲剧《熙德》:放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之作2.拉辛——性格悲剧;《安德洛玛克》*喜剧: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寓言:拉封丹《寓言诗》*理论:布瓦洛——理性主义美学;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诗的艺术》:提出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散文:1.布莱兹·帕斯卡尔《思想录》2.拉法耶特夫人《克莱芙王妃》:欧洲第一部较有成就的心理小说三一律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戏剧创作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启发;内容是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而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是束缚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启蒙文学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文学,发轫于荷兰;“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特点: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1.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平民作为作品主人公3.创造新题材,文学形式多样化,扬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小说形式多样,有书信体、游记体、自白体、自传体、对话体,以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法国哲理小说成就最为突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1.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2.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感伤主义文学【法国】*哲理小说:孟德斯鸠、伏尔泰*百科全书派:狄德罗、卢梭*正剧(市民剧)——狄德罗首创: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德国】莱辛《拉奥孔》*狂飙突进运动:席勒*古典文学时期:歌德与席勒合作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叶,在英国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城市贫富反差更甚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形式;特点: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代表:*小说1.塞缪尔·理查逊——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2.斯泰恩《感伤的旅行》《项狄传》*诗歌1.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2.罗伯特·彭斯《友谊地久天长》影响:感伤诗人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感伤诗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情调墓园诗派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常以死、坟墓为创作题材,格调低沉,充满悲观失望的感伤情绪和神秘主义思想,令人窒息,它虽然具有感伤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但只是更多地反映了感伤主义文学的消极面,主题是死亡和永生;创始人是爱德华·杨格,其代表诗作有《哀怒,或关于生、死、水生的夜思》;代表作家还有托马斯·格雷、奥立佛·哥尔斯密等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家开创的新体裁,表现哲学思想;作家借小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

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艺术特点:1.具有古典主义的简洁和明快2.敏锐的洞察力3.语言雄辩,嬉笑怒骂,机智俏皮,对社会描写艰深刻薄虽有人物、情节,但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其特点在于艺术形象与哲理的融合;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代表: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天真汉》、卢梭《爱弥儿》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在德国的文学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其名来源于运动参加者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接受卢梭“返归自然”的口号,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代表:席勒《华伦斯坦三部曲》《威廉·腿尔》《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最早使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名词)耶拿派19世纪德国早期浪漫派;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使其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代表:1.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提出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位一体2.弗里德里·施莱格尔——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3.诺瓦利斯《夜的颂歌》;《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青的花”——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标志4.蒂克《民间童话集》(《穿靴子的公猫》)海德尔堡派19世纪德国晚期浪漫派;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民间文学感兴趣,搜集整理民间诗歌;代表:1.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童话集》)2.霍夫曼——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别具一格的讽刺,幻想和现实交织,有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开20世纪现代派的先河《金罐》《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小查克斯》湖畔派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早年向往资产阶级革命,歌颂法国大革命,后对其产生抵触情绪,转向保守,变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在序中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感,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这篇序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恶魔派指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他们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加强对现实的关注,比湖畔派更具批判精神,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始终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代表作:拜伦《普罗米修斯》《唐璜》;雪莱《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拜伦式英雄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所创作的作品中出现的特有的典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充满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总结起来特点有:1.反叛性:与社会对立,与命运坚决抗衡2.孤独性:高傲不羁,唯我独尊3.浪漫性:热烈奔放的爱情,以情感为由的复仇影响:1.积极的革命作用2.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消极悲观代表: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田园小说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女小说家乔治·桑所发展的小说类型;没有复杂的情节和冗长的理论阐述,但是自始至终充满诗意;农民的生活在田园牧歌的乡村背景中被女作家理想化,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赞美善良质朴的农民,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生活;代表作《魔沼》宪章派文学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类型,欧洲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是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真实地反映工人的生活与情感,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代表:1.厄内斯特·琼斯《未来之歌》2.威廉·林顿《人民集会》3.杰拉尔德·梅西《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马克思:“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一派出色的小说家”)19世纪30-5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多表现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代表:1.狄更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描写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代表作《双城记》《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2.萨克雷——讽刺作家,认为道德训诫是作家的重要职责,善于描写社会中、上层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又虚伪的关系;代表作《名利场》3.夏洛蒂·勃朗特——要求女性独立自主,追求男女平等,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并以此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代表作《简·爱》4.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5.盖斯凯尔夫人——社会政治小说:跳出妇女题材的圈子,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把眼光转向工人;《玛丽·巴顿》6.乔治·爱略特——女性作家,擅长心理描写,把行为内在化,“现代小说之祖”巴黎公社文学19世纪中后期法国出现的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是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物;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政治倾向鲜明,情绪昂扬,有理想的色彩,多以诗歌(尤其民歌)为形式;代表:欧仁·鲍狄埃《国际歌》;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文学流派,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形成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前期象征主义,20世纪初到40年代,为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征:1.突破现实主义注重描写外部物质世界的手法,着重通过象征物象,挖掘内心世界,赋予抽象观念以有声有色的物质形式2.反对直抒胸臆,主张象征暗示,用象征性的物象暗示主题和其他事物3.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4.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前期象征主义产生于法国,19世纪中叶开始流行的唯心主义是其哲学基础;代表:1.波德莱尔——象征派的先驱2.魏尔兰(魏尔伦)——音乐性,诗歌的象征主义是诗歌走向音乐的必然归宿3.兰波——非理性创作方法,通过幻觉、直觉来表现非理性的真实世界4.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的“灵魂”,追求诗歌语言的雕塑美(形式上的工整)和音乐美(音韵的和谐),提倡“纯诗”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