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09年6月,在省教科所和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本课题组结合学校文学社团发展情况,经过多方深入地论证,向省课题规划办申报了本课题,获得了课题立项。
我们进行的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
三年来,本课题组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把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研究中丰富和深化文学社团运行。
本课题通过对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增添新的活力和制度性的保障,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查阅中国现代史资料,人们发现,现代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诗人,如夏衍、魏金枝、江静之、潘漠华、张天翼、李健吾、吴强、张爱玲、曹禺、李英、赵丹等,在中学读书时候,都是所在学校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
在中学时代,他们已经发表了颇有影响的作品。
由此可见,中学生文学社团确实哺育了大批的人才,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新大纲、新课标第一次将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列入教学范畴,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可以竖起文学这面大旗,高扬人文精神,从内心深处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突破课内外的严格界限,形成课内课外互补延伸,读写相长,听说齐上,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
其突破口就是如何发挥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
就目前现状看,对于文学社团的建设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较为普遍。
在如何办好文学社团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普遍做法是:“三抓”,即,“抓活动、抓成果、抓社刊”;在办好社刊方面坚持“四个”原则,即,形式朴实大方,内容精美多姿,思想健康向上,展示自身风采,保持延续性。
但是对于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较为匮乏,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说,如何发挥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显得尤其不足。
也有一些少数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文学社团的创办与活动开展作为装点门面的“蝴蝶结”,昙花一现,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管理,背离开展文学社团的育人宗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文学社团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以培育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品味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情趣为任务。
运行模式是指外在表现的组织形式,是指子系统的体制和运作方式等。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不涉及小学和高中或其它学习阶段的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和兴趣实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实践,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延伸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与原则:(一)研究目标:通过对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使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在常态和科学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1.文学社团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2.对部分学校文学社团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3.文学社团建设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的融合研究4.初中文学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研究(三)研究重点: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建构的研究(四)研究原则:1.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初中文学社团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生活与情感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2、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在社团活动实施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
因此,在确立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3、灵活性、开放性原则:活动课程有统一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活动内容应相对稳定,针对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课程范围很广,不局限在课堂,应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多种媒体资源和优势,使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社团各种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方法与分工:(一)研究思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系统论为支撑,采用历史文献、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文学社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建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使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在常态和科学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9、4-----2009、6)(1)运用文献法,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
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选取实验对象。
(3)组织课题成员学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4)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思考。
达成目标:成立总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阶段(2009、6-----2011、6)(1) 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研究,完成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阶段成果:撰写与各子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2)进行中期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聘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11、6-----2012、2)撰写各个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和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论文结集,论著出版。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研究方法:1.科学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文学社团活动质量及其效果,分析出不同类型、不同时段和不年龄的文学社团活动需要改进的环节及其经验规律,努力提高文学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社团活动及其运行现状的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社团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社团活动的实效,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切具体地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案例研究法:研究本校社团或外校社团运行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实验方案,改进社团活动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以探索最适合本校初中生的文学社团运行模式。
(四)研究人员分工:1. 研究报告审校、活动总指导负责2. 文学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规划及活动安排老师负责3. 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的融合研究及论文撰写老师负责4. 学生文学创作成果收集及展示老师负责5. 文学社团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论文撰写老师负责6.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建构总结报告老师负责7. 文学社团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老师负责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工作至今已开展近三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本课题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运行正常,并富有成效。
主要工作有:(一)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从2009年4月起,本课题组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调查研讨,并请教校内外许多领导专家,最终确立课题名称和研究方案。
分别请曾参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学生发展与教师角色转化研究”的陈子祥校长和曾主持省级、市级课题的王丽梅校长、刘军主任为本课题指导;本课题组按照分工对本课题研究作了认真充分地调研,运用文献法,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
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选取实验对象,筹划实验平台的建立。
组织课题成员,明确研究方案和任务。
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
最终各项研究资料准备细致,顺利通过了课题组专家的审批。
(二)成立“楚风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 2010召开成立大会,设计和公布社团标志,确认社团活动小组:写作兴趣小组、话剧表演小组、广播报道小组、期刊编辑小组、校园小记者团、影视欣赏小组等六组。
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项文学社团活动,努力以扎扎实实的实践作为研究的基础。
“楚风文学社团”自成立以来得到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吸引了广大学生纷纷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2.三年来,社团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老师为社员开设文学课,并定期召开以丰富同学们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扩大文学见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3.成立话剧兴趣小组,编写话剧剧本,指导学生理解剧本,成功排演多幕话剧,其中校园系列剧——《校园传奇》(包含系列剧:《英语学习之投名状》、《新来的班主任》、《减负公司》、《浓浓的父爱》)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使广大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让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4.电影欣赏。
观看一些优秀电影,如《孔子》、《红楼梦》、《罗马假日》等,通过品析片中的人物、故事和特技等,发掘社员们的写作潜能,创作出许多较为优秀的作品。
5.作文竞赛。
多次组织社团成员参加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及省“凤凰杯”诗词创作比赛,三年来有近百位同学荣获比赛大奖。
每年在文学社里举行两次的个人文学创作大赛,以赛带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外出采风。
每学期计划采风两次,要求学生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学生积累素材。
采风活动地点有:马陵公园、黄河公园、项里公园、古黄河畔、大运河畔、花鸟市场、嶂山森林公园、皂河乾隆行宫、井头船闸处、双庄农田实验区、宿豫经济开发区、骆马湖水产养殖区等十二个地方。
7.诗歌朗诵。
通过朗诵提高同学们的审美品位。
参赛选手以社员为主,选手充满激情,赛会隆重而热烈。
大赛邀请校领导和专业老师做评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出团体奖和个人奖若干名。
很多获奖同学还被推荐到市里参加朗诵比赛并荣获大奖。
8.趣味知识竞赛。
为了引导学生广泛而合理的进行课外阅读,要求社员阅读教育部向全国中学生推荐的30不中外文学名著,学习做读书笔记。
文学社适时地举行趣味知识竞赛,内容涉及中外名著、汉语知识、文学典故、猜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 作品交流。
交流采用先互评后推荐的模式,使社员们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作品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