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研究1、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最早提出全球变暖的概念是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最早提出的,当时他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气温会上升0.35℃,但是实际上只上升0.11℃。
气候变暖的确是被越来越多的观测、研究所证实,但并非全球所有地区都在变暖。
确切地说,北半球变暖明显,南半球变化较小。
即使是北半球,在某些地区创下高温纪录的时候,也有不少地区正在经历创纪录的暴风雪侵袭。
在澳大利亚甚至出现罕见的12月(盛夏)下雪现象。
2、全球变暖研究收获体会?就人体感知而言,在变暖背景下,一次极端冷事件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譬如去年的寒潮,若要把它放在历史同期相比较,强度和频率其实都比往年要弱。
”孙颖告诉记者,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论是气候模式还是观测结果都能清楚看到极端暖事件的增加、冷事件的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冷事件不会出现,只是它的发生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少。
可以显见,由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高温、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增多。
2017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年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8%;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刚刚结束145天无有效降水日数的历史最长纪录。
今年3月,全国共有38个气象观测站点发生极端现象3、全球气候变暖论文要求有参考文献!回答好追50分!全球变暖的后果: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
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1. 撑起“太阳伞”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
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
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
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
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
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
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4.编织“激光网”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
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4颗人造地球卫星,4颗卫星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
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
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形成云雨,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1.更多森林大火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
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
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
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
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
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
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著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
随著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
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著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
随著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
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
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
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
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
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
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著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
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
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
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对气候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
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
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
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
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
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
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
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
”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
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
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
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
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