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小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音乐区——好听好玩好快乐》

幼儿园小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音乐区——好听好玩好快乐》

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优秀实例游戏名称:音乐区——好听好玩好快乐年龄班:小班游戏由来在角色区中,孩子们常拿着筷子或调羹在锅碗瓢盆的边缘敲敲敲打打,如在演奏爵士鼓一样如痴如醉;在建构区中常看见孩子拿积木如木匠一样边敲击边建构,偶尔还会无意地敲出了一两个节奏来。

从此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探索欲望,也有较强的演奏欲望。

因此,为了满足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对演奏的渴求,我和孩子们开始创设了音乐区。

环境支持与材料投放孩子们一起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品,第二周他们带来了锅碗瓢盆、酸奶瓶、酱油瓶、奶粉罐、树叶、石头、木头等。

在美工区内,孩子们通过绘画、涂鸦,把这些自然的乐器装扮得十分漂亮;在操作区中,孩子们又在各种瓶子里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把它们变成了摇摇乐器,如拨浪鼓、响瓶等。

游戏进展一:感受不同的声音与节奏,积累演奏经验观察分析【观察】音乐区开展的第一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他们争着寻找敲击的棍子(筷子或音棒等)兴奋地这里敲敲那里打打,经常会相互模仿一起敲打,说说笑笑的,觉得很是好玩。

偶然间,我看琪琪敲敲锅底,再敲敲锅边,觉得挺好听,接着又在锅的这两个部位交替地敲击起来,这两种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煞是好听,其他孩子听了也纷纷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在自己的乐器上探索敲击了起来。

孩子们的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笑容,音乐区中传来的不仅是好听的敲击声,还夹着快乐的笑声。

音乐区开展的第二周,我发现区中孩子的人数少了许多,出现的依旧是涛、凝等一些几个平日里喜爱音乐,爱表现的孩子,且这一周他们仍还拿着筷子、棍子在不同发声物体上不停地敲敲打打,敲打的声音更大了,音乐区显得吵杂,缺少了美感,让人体验不到美的感受。

【分析】小班孩子年龄小,音乐经验较缺乏,如果我们不给予适当的支持来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那么就会造成幼儿在音乐区中不敢表现或者表现水平停滞不前的情况,渐渐地孩子们对音乐区的演奏就会失去兴趣。

支持策略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展了《有趣的声音》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在主题中探索声音,对身边的声音感兴趣,发现身边的节奏,感受到生活中节奏的美,从而逐步地积累音乐经验,为幼儿表现和创造美的节奏奠定基础。

在主题中,孩子们倾听了雨声、动物的叫声、厨房中的声音、汽车的声音等,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对声音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且还会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有趣的声音,发现了里面的好玩的节奏。

浩说:“炒菜刚开始发出cha—的声音,后来变成了 qi chua ︱qichua ‖的声音。

”楠说:“刚烧水时发出吱—吱—的声音,水开了发出噗噗噗︱噗噗噗‖的声音。

”……在交流中孩子们认真倾听着同伴模仿的声音,感觉模仿得很像、很有趣,不时还发出快乐的笑声,看来孩子们十分享受着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声音。

当我带着孩子们到马路上听车声时,孩子们对声音的发现令我感到十分惊讶。

川说:“爷爷踩着三轮车发出qi chu qi chu︱qi chu qi chu‖的声音。

”妍说:“自行车会发出叮铃铃铃铃︱叮铃铃铃铃‖的声音。

”怡说:“汽车的声音是滴滴滴︱叭叭叭‖”在交流中,孩子们不但发现了马路上声音的多样,还发现声音中藏着秘密——节奏。

多数男孩重复地模仿着这有趣的车声,偶尔还会发出笑声,觉得很好玩!在交流之后,我们把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节奏梳理成节奏卡片,并配合当时的生活情景图,张贴在音乐区的墙上。

在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在音乐区中的演奏明显丰富了许多,孩子们开始有意识运用节奏进行演奏,边演奏还边模仿那形象有趣的车声、炒菜声、动物叫喊声等,整个音乐区中回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与节奏,当然还有孩子们快乐演奏的笑声!游戏进展二:丰富音乐风格,点燃不同幼儿的演奏热情观察分析【观察】今天,凝在演奏时唱起了《我爱我的小动物》,当唱到歌曲后半部分小动物的叫声时,她还会给“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配上伴奏,听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趣!在一旁的煜、怡、月也觉得好听,纷纷边唱边奏起了这首歌。

唱着唱着,一向倔强的月动起了小脑筋:“我要唱我喜欢的小动物!我爱我的小牛,小牛怎样叫?牟牟牟、、、、、、”“我要唱公鸡!”“我要唱青蛙!”就这样,孩子们边自编自唱边兴奋地敲击着叫声部分的节奏,连续好几天音乐区中都响着富有乐感的歌声和演奏声。

最近《小苹果》的流行乐响遍了大街小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今天,爱唱歌的浩又来到了音乐区。

只见他一手端着牛奶锅,一手拿着勺子,边敲边唱:“你是我的小苹果,小呀小苹果、、、、、、、”,身子还一扭一扭地跳起来,那样子逗极了!其他孩子大概也被浩的激动所带动,纷纷拿起自己手中的乐器,敲唱起来:“你是我的小苹果、、、、、、”看着孩子们的兴奋劲,我立即下载了歌曲《小苹果》,播放了起来。

音乐想起的那一刻起,孩子们便像着了魔一样,摆动着身体,摇晃着脑袋手舞足蹈起来,一副陶醉的样子。

当唱到副歌部分,部分孩子已经无法控制兴奋的心情,蹦呀,跳呀,歌声明显的响亮了许多!动作协调性弱的涛觉得自己跳得不过瘾,兴奋至极,只好放下手中的乐器,边唱边跳上一阵,再拾起地上的乐器继续演奏,他的脸上显现出无比的满足与快乐。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轮番在这跳动着、演奏着、歌唱着,从未停歇过。

可一旁的妍、晗和其他一些性格比较腼腆的小朋友却迟迟没有加入其中,只是扮演着小观众,默默地看着他们。

【分析】主题活动中的一首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不仅激发了幼儿又唱又奏的欲望,而且还让幼儿体验到演奏与自主改编演唱的乐趣,最终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区是自主的、好玩的、轻松的。

而一首流行乐《小苹果》则点燃了幼儿的艺术热情,幼儿随着音乐边唱、边跳、边奏,强烈的节奏煽动了他们蠢蠢欲动的心,许多幼儿都陶醉在这强烈动感的节奏中。

从此可见,在音乐区中孩子们的表现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孩子们的性格各异,怎么才能调动起每个孩子在音乐区中的演奏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并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喜爱的音乐呢?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思考。

支持策略在被孩子们可爱的行为逗得捧腹大笑的同时,我也深受启发:为何不为幼儿提供其他熟悉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呢?这样孩子们就能感受到不同风格音乐的美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律动音乐《茉莉花》,童谣《小老鼠上灯台》、莆仙戏音乐以及他们唱过的儿歌等。

每当那一首《茉莉花》响起时,一群爱跳舞的女孩子总能被吸引过来,她们优美地舒展着手臂,有时还深情地转着圈;一首童谣响起时,又吸引了一群腼腆爱朗诵的孩子,他们边打节奏边有节奏地朗诵着:“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不同的曲子满足了不同孩子的欣赏需求,孩子们潜在的音乐表演欲望瞬间被点燃了。

后来,我和孩子们设计了曲目预告,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演奏着,音乐区中人来人往,一副热闹的景象。

细心观察中,我发现音乐区中的增添了许多新面孔:平时害羞的涵、不爱表现的妍、胆小的晗等,几乎班中所有的孩子都光顾了这个充满激情、好玩的音乐区。

在演奏中,这些孩子的举止不再腼腆羞涩,而是那么陶醉,那么快乐!游戏进展三:整合区域游戏,在生活情境中玩音乐观察分析【观察】今天,孩子们对大自然乐器的运用超乎了我的想象:宇把椅子倒放在地上,再把几个奶瓶罐和塑料瓶倒扣在椅子脚上,原来,宇把它当成了鼓来演奏;浩、义敲击着竹节台;小成则把两个锅盖当成嚓、、、、、、几个孩子在走廊上听着音乐边唱边奏,在乐曲转换间隙,浩说:“我要下班了,我要回家带宝宝。

”说着,便放好乐器跑去了娃娃家。

但是没过一会儿,他又抱着宝宝回到了音乐区:“今天我带宝宝来听音乐会!”说着便去搬了一张椅子,抱着宝宝安静地坐在一旁欣赏。

过了一会,娃娃家的冰儿、婷也抱着宝宝来听音乐,听着听着,只见浩的神情大变,气冲冲地跑上台喊道:“声音太大了,有点吵,宝宝会害怕,要轻点,柔柔的!”这个提醒让演奏的幼儿开始注意控制自己的演奏力度了,音乐也开始变得温柔,舒缓,让人听了真是舒服。

一曲结束后,台下的小观众给予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冰儿也兴奋地拉着宝宝的双手“啪啪啪”地鼓起掌来。

看来,今天的音乐区成了一场高雅的音乐会,台上的演奏员也神气了许多,孩子们的演奏热情依旧很高,并且开始关注自己的演奏力度——轻与重。

在第二天室内的音乐区中,一对好朋友翁妍和妤彤坐在窗口,两人分别面对着一口锅,手里还各拿着一把不同质地的筷子。

(有铁的、塑料的、竹子的、木头的)她们边听音乐边敲击那口锅,两孩子把筷子一支一支地试敲了一下,最后她们共同选了铁筷子进行演奏。

但是没一会儿,翁妍便跑开了。

“咦?这么快就不想玩了吗?”原来,她是去找了两个易拉罐。

“是想把易拉罐当成乐器来演奏呀!”我心想。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把一个易拉罐递给了彤,说:“给你可乐!”彤停下了手中的演奏,看了看她说:“谢谢!”,接着喝了两口继续演奏,妍喝了两口之后也坐了下来,过会儿奏累了,她又有模有样地喝了喝,继续演奏。

【分析】从音乐区中发生“音乐会”和“喝可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幼儿自主的对角色区和音乐区进行了整合,他们在音乐区中玩起了娃娃家,这富有情景性的音乐区让孩子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满足了幼儿情感需要;另一方面也让音乐区的活动显得更加自主、轻松、自由,好玩;除此之外,更给予了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与环境。

在听音乐会中,浩的建议让同伴感受到声音对人的影响,从而帮助了同伴辨别乐音与噪音,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了自己的演奏力度,以保持美好的听觉效果,做到让宝宝喜欢听,让大家喜欢听。

体会(因这是我在学习《指南》后在音乐区践行指南的情况,我个人特别有感触,故想多写点个人体会)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偏重幼儿的艺术技能与活动结果,忽略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需求、情感体验与已有经验(如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打节奏);只关注表现力较强的幼儿,忽视性格内向、腼腆的幼儿。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指南》精神,努力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从幼儿的情感、兴趣与需求入手,结合主题活动,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抓住教育契机,丰富幼儿音乐经验,逐步支持幼儿音乐区活动,让每个幼儿在自然轻松的音乐氛围中都能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真正地成为音乐区的主人。

一、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立足点,支持幼儿自主创设音乐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细致地观察幼儿在游戏以及其他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幼儿的艺术兴趣,并以此为支撑开展各项活动。

就像案例所述,教师正是在观察到幼儿喜欢玩有声音的玩具并喜欢敲击玩具出各种声音之后,才逐渐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能够发生声音的物体,并支持幼儿与这些物体亲密接触,鼓励幼儿发现声音的秘密;正是在看到幼儿对《小苹果》如此着迷后,才试着投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以丰富幼儿的的感受与体验,帮助幼儿对音乐更加多样与自由地进行表达;正是看到幼儿对音乐区的兴趣如此高涨,才不断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不断提升音乐感受、表达与创造的空间与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