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目录概述 (1)1.头面颈项部穴位 (2)天门、坎宫 (3)太阳穴 (4)风池穴、百会穴 (5)迎香穴 (6)高骨、人中 (7)印堂 (8)2.胸腹部穴位 (9)膻中 (10)乳旁、乳根 (11)腹、脐 (12)天枢、肚角 (13)中脘 (14)3.腰背部穴位 (15)龟尾、大椎 (16)肺俞 (17)脾俞 (18)肾俞、推脊 (19)捏脊、七骨节 (20)肩井 (21)4.上肢部穴位 (22)总筋、阴阳 (23)脾经 (24)肝经 (25)心经 (26)肺经 (27)肾经 (28)五经配伍及推治 (29)大肠、小肠 (32)胃经 (33)小天心、内劳宫 (34)板门 (35)十宣 (36)四横纹、四缝穴 (37)老龙 (38)外劳宫、二扇门 (39)合谷 (40)一窝风 (41)阳池、三关 (42)六腑 (43)天河水 (44)水底捞月 (46)五指节 (47)5.下肢部穴位 (48)涌泉 (49)足三里、三阴交 (50)太冲 (51)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小儿推拿穴位概述:◆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下肢部:足三里、涌泉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小儿推拿操作程序: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三步:下肢部第四步:胸腹部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凡小儿推拿在头面部操作时须先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在上肢部操作时,须先按揉总筋、分推阴阳,此五者为常例,有推开治疗大门和疏通经络之意。

拿按肩井有关闭推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开一关体现了小儿推拿的完整性。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第二节一、天门(推攒竹)【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30~50次。

【功效】祛风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惊风等症。

多与坎宫、太阳相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施术不宜过猛,皮肤潮红为宜。

二、坎宫【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上缘向眉稍做分推,称推坎宫。

30~50次【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三、太阳【位置】眉梢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也称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50次【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四、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按)法。

揉30~50次,拿(按)3~5次。

【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神志病:失眠,癫痫;外感病:感冒,发热,颈项强痛。

五、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六、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等。

【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八、人中【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

常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九、印堂【位置】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

掐按3-5次,揉20-50次。

【功效】提神醒脑,祛风通窍。

【应用】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

第二节胸腹部穴位一、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操作】用指腹按在穴位上揉50~100次,称为揉膻中;继用两手中指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50~100次,为分推膻中;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50~100次,为直推膻中。

【功效】推揉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吐痰不利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同用。

【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二、乳旁【位置】乳外旁开一横指(0.2寸),左右两穴。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处揉30~50次,称揉乳旁。

【作用】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三、乳根【位置】乳头直下0.2寸,第五肋间隙。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揉30~50次,称揉乳根。

【作用】揉乳根: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治疗咳嗽、胸闷、痰鸣等症,临床上常与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

以食、中二指同时按揉,称揉乳根、乳旁。

四、腹【位置】腹部【操作】全掌摩腹,顺时针与逆时针各摩5分钟【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功效】调理脾胃与大小肠蠕动,利于消化吸收。

【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

五、脐【位置】肚脐正中。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六、天枢【位置】脐旁2寸。

【操作】患儿仰卧位。

用食、中指端按揉二穴50~100次,称揉天枢。

【作用】揉天枢: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用治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揉龟尾等同用。

可用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

七、肚角【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

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功效】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用于寒痛、伤食痛。

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

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

按100~300次,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用食、中指端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向下推至中脘100~300次。

【作用】揉、摩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用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的作用,主治呕吐恶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

第三节背腰部穴位一、龟尾【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

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配合使用,可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症。

二、大椎【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按揉大椎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项强等病症。

捏挤、提拧大椎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

刮大椎用于中暑发热。

三、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按揉50~100次,称揉肺俞。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斜方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呈Ⅱ型,称推“介”字。

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等症。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退热。

【临床应用】益气补肺,止咳化痰。

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等病症;如久咳不愈时可加推脾经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时可加少许盐粉,以增强效果。

风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风热咳嗽、热喘用分推肺俞。

四、脾俞【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脾之背俞穴。

【操作】揉50~100次。

【临床应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湿。

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病症。

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五、肾俞【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旁开1.5寸处。

【操作】揉50~100次。

【临床应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六、推脊【位置】大椎至长强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蘸酒精从大椎直推至骶椎(长强),100-200次。

【功效】清热镇惊。

【应用】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症。

七、捏脊【位置】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之间。

【操作】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3-5遍。

【功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

【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腹泻等。

【应用】小儿保健穴;可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健体。

常与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按揉足三里结合应用。

八、七节骨【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向下推),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之中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