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
⑴按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⑵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⑶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⑷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⑸按学习主体来划分,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一、一般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派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⑴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

⑵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试误,联结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的减少和正确反应的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这种理论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是他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
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

他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

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与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

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途径。

该理论关于强化的见解,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但其研究成果缺乏对教育情境中的实际观察学习的研究,且对教学中运用示范的问题并未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他的示范教学观还不成熟。

2、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⑴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

他们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
第一,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镜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是突然的顿悟。

⑵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他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包括: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其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3、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⑷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
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首先,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贝尔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⑸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

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⑴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⑵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1、课程目标层面
2、课程结构层面
3、课程内容层面
4、课程实施层面
5、课程评价层面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⑴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
假设;②知识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
⑵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③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⑶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

②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③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