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参考书目

物理参考书目

(转载)物理参考书推荐来源:张天一Albert的日志学完了物理系的前三年课程之后,除了学到的方法和知识,最大的感慨来自于对我科的课本。

记得当年大一时听师兄讲学习经验,有位师兄说到,科大出的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三个字:看不懂。

现在我深有同感。

科大物理学院整体实力很好很强大,但在教材编排上却不尽人意。

个人感觉我科教材问题在于:1 组织欠佳,总是想在一开始就讲的足够深足够广,行文上循序渐进性不够,常常给初学者造成不必要的困难;2 缺乏例证,课本中例子太少,仅有的例子常常没什么技术含量,对概念理解和完成作业帮助很有限;3 可读性差,如果一件事有若干种阐述方式,我科教材常常选择最晦涩的那种;4 印制粗糙,学校的物理书要么纸张像草纸,要么排版不好,或是二者兼有。

经常有师弟师妹抱怨学校的物理书看不懂。

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而不是读者。

不过,当课本看不懂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放弃在这门课上的努力,而是换一本课本。

这也是我三年来屡试不爽的办法。

一本好的课本不但可以帮助理解概念、形成能力或是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一本好的课本可以极大的节约在一门课上花费的时间,而在这些事件里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是学术、睡觉、腐败,或是打球、刷片、吃串,也可以是打牌、K歌、DOTA,或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总之,一本好教材可谓善莫大焉,下面是我自己学习过程中总结的各种好教材以及对其的评价。

置顶:《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普通物理学:力学《力学》漆安慎电磁学《电磁学》赵凯华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汪志诚光学《光学》赵凯华原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杨福家理论物理学:理论力学《Classical Mechanics:Systems of Particles and Hamiltonian Dynamics》Greiner电动力学《电动力学》蔡圣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周世勋1961年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汪志诚高能物理专业课:核与例子物理导论粒子物理部分:《粒子物理学》章乃森,《Introduction to High Energy Physics》 DONALD H.PERKINS核物理部分:《原子物理学》(其中的核物理那一章)杨福家《原子核物理》杨福家各书乱评:力学《力学》漆安慎这本书概念讲解相当清楚,且有丰富的例子帮助理解。

力学方面好书很多,比如北大赵凯华先生的《力学》,但这本我没看过。

推荐的漆安慎的这本是因为和我科杨老师编的力学,前者易读性要好很多...电磁学《电磁学》赵凯华很好的书,赵凯华先生的书都不错,讲解清楚,例证丰富。

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汪志诚这本书是理论物理学的教材,但《热统》这门课的前半部分就是把热学又讲了一遍,而且鉴于普物的《热学》本身并没有什么国内出的好书,不如直接看这本。

这本书可读性很好,讲解由浅入深,即使之前没学过热学也不会有太大困难。

光学《光学》赵凯华大赞啊~当时上光学时,拿着这本书和我科编的教材对比之后,怨念油然而生。

同样一件事,看北大的出的书就明白了,看我科出的书却更糊涂了...这本书涵盖光学的各个方面,内容不止普物的范围,所以在学普物光学时,童鞋们只需要看按老师的提纲看这本书的对应章节即可。

原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杨福家话说原子物理的本质就是纸老虎,咋一看是量子力学,认知看完书发现原来是小学数学。

原子物理中会引入一些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以及初看有些诡异的计算,比如角动量的耦合,理解这些概念和运算的实质后,这门课就很容易,因此参考书的可读性就显得很重要。

我科甲型原子物理用的是那本封面上红下黄(西红柿炒鸡蛋,哈哈)的《近代物理学》可读性实在是不敢恭维。

乙型的是黑色封面的那本,浏览乙型后发现,内容范围深度上一点不输甲型,但讲的比甲型还乱,难道甲乙型是按可读性分的... BS完了课本,讲讲杨先生(某阳线僧不要笑)这本书。

最大好处,可读性;其次,举例讲解的深入而透彻。

再次:印刷质量好,排版看着很舒服。

另外,这本书里还有一章讲核物理,大三下学《核与粒子物理导论》时,讲核物理的时候我就用的这本做参考书。

理论力学《Classical Mechanics: Systems of Particles and Hamiltonian Dynamics》Greiner我科讲理论力学的老师课件都很赞,课也讲的相当之好。

看老师们的课件应该足够。

上面推荐的这本书是Greiner系列教材的英译本(原文是德文)。

这个系列的教材的行文讲解方式和组织编排方式是我最欣赏的。

不过这本书没有中译本,英文版的在读者服务部可以卖到,西区图书馆十二层外文书库也可以借到。

电动力学《电动力学》蔡圣善拯救了我电动的书...当时给我们班上电动的老师很牛(国家级教学名师,大家应该猜到是谁了),但我听课效率一向很低,并且课程配套的教材又是典型的我科教材——看不懂型。

眼看着就要考期中了,但电动还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幸好陈锟大牛推荐了这本书,购得之后手不释卷三日,电动平矣。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周世勋1961年版量子力学安排在大三上,课程配的教材是张老师编的那本,不知道张老师是不是写高量写出惯性了,总之我对张老师量子力学的评价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课本满纸荒唐言,看得我们一把辛酸泪。

课本看不懂,当时还要准备G,前半个学期我的量子力学处于量子混沌状态。

考完了G,量子力学要期中了,想着这次肯定杯具了,幸好(又是幸好...历史往往具有相似性)在读者服务部翻到一本周世勋原著,陈灏修订的《量子力学教程》,当时觉得这本书排版看着很清楚就买回去了(我比较注重印刷质量)。

回去之后一读,可谓始惊,次醉,终狂——量子力学不过如此。

于是又是手不释卷数日,平定量子力学。

上面说的这本书是我推荐的《量子力学》的缩略版。

书和电影一样,大家都不想看删节版,我推荐的是周世勋编的《量子力学》1961年的版本。

这个版本没有重印,市面上买不到,但学校图书馆有。

话说当时我查到学校图书馆有,但在西区图书馆十一层怎么都找不到,于是问图书馆的老师,老师说这本书很多年没人借已经封存了,我一再表示这本书绝对有启封的必要,于是和老师去十三层封存书库,在积着很厚的灰尘的书堆中找到这个版本,当时是启封了四五本放在了十一层的书架上,所以现在十一层就有了。

最后给这本书一个我的评价:这本书是国内最好的量子力学教材,没有之一。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汪志诚此处略去对我科教材的痛惜...绝对的好书,走过路走,不要错过。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粒子物理部分:《粒子物理学》(上下两册)章乃森《Introduction to High EnergyPhysics》核物理部分:《原子物理》(其中的核物理那一章)杨福家《原子核物理》杨福家这门是高能物理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学校的教材我就不说什么了...学校的教材的最大作用就是老师期末给了复习提纲后,在学校教材里找到答案,然后背下来,去考试,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这门导论课程主要是介绍性的,让高能方向的学生对高能物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夏令营的同学们不要笑...)。

章乃森先生的这套教材中不仅包括理论,也有实验,行文清楚,讲解透彻,绝对的推荐。

但是章乃森先生的《粒子物理学》在1981年之后就没有再版,因此之后的的事件没有记录在内,PERKINS的这本是很好的补充。

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第三种表述方法的提出者(波动力学by薛定谔,矩阵力学by海森堡,路径积分by费恩曼),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位是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同时获奖者还有施温格以及朝永振一郎),二战时期美国曼哈顿计划参与者(利用IBM的计算机,领导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数值计算机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组科学顾问(在公众面前,用一个橡皮圈和一杯冰水揭示了“挑战者号”杯具的原因)——费恩曼,于1961年至1963年在加州理工学院(《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学校)的基础物理课的讲稿。

这套书共三卷,涵盖但不限于物理系普通物理课程的所有内容。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以不同于主流教科书的方法去讨论物理的各个问题,其对问题清晰的表述、透彻而全面的思考、简明而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是独创且具有启发性的。

这套书可以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作为预习材料,熟悉将要学习的物理问题,也可以在学期中与课本对比,对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

对我来说,是这套书让我决定转到物理系。

刚又翻了翻《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册,书的扉页上写购书日期是零七年九月九日。

算算时间,已近三年之遥,然而时至今日,还清楚的记得这一套书带来的震撼和激动以及快乐。

以前觉得物理很深奥且晦涩,不如化学那么丰富多彩,于是拿着物理竞赛的奖坚持进了化院...但在这套书里,我看到的是以天真的好奇去探索周围世界的激情,看到的是从纷繁的现象开始去得到规律的意识,看到的是用巧妙的数学去描述宇宙的睿智。

对我来说,这套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里面所讲授的知识,而是知识被传授的方式。

这种方式展现的是物理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如何从对事实的归纳出发,沿着直觉的方向和数学的逻辑规则,去认识宇宙万物。

引用在陈省身传中的一句话:刚起步的学生需要知道比事实和技巧更多的东西,吸收一种数学的世界观,一组判断问题是否有意思的准则,一种向别人传递数学知识,数学热情和数学味道的方法。

原话是说数学的,把原话里的数学都换成物理就是这套书的价值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