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结构
第17课《猫》
(一)、文体常识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史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二)、重点问题
1、文章结构: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

”“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会亡失。

3、重点写第三只猫
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家人态度: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

家里人都不大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挨打屈死。

作者心情:更难过、良心受伤。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心情是悲伤的,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所以“好久不养猫”,怕再养猫伤心。

第三只猫的死亡是因为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三)、中心归纳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第18课《鸟》
(一)、文体常识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人。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二)、重点问题
1、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2、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