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篇名:赤壁之戰對歷史的影響以及曹操之淺論作者:何詠琪。

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

高二和班 劉庭育。

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

高二平班 羅智穎。

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

高二平班壹●前言前言為何選這個題目來研究當論文,其實也是靈機一動看到暑假電影強片『赤壁』,才有所研究動機,歷史這種東西,求證中可以得到許多樂趣,我們要考證歷史,而不是篤信歷史,赤壁之戰並不是只有純粹戰爭,從中可以知道鼎鼎有名的諸葛亮,是如何說服孫權,以弱勝強,用足智多謀的計話打敗曹操,那是相當有戲劇化的歷史故事。

我們可以運用電腦、書籍……都是相當方便,只要目的不就是要以研究的方向去追尋脈絡,我們學了很多只是表面應付考試的知識,卻沒有實際去針對這些歷史紀載的紀錄去探討,能夠有機會好好去了解歷史背後的意義也不簡單,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的勢力形成,曹操積極經營西北地區,占據關攏一帶;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孫權再江東基礎更為穩定。

還有一點,曹操使我很有興趣,他能挾持東漢末年的天子,讓他的兵勢大陣,但是我很懷疑,他身邊的大臣、軍師……似乎對他不是那麼的忠心耿耿,他還能對外宣稱八十萬大軍,像南方攻進?實在不簡單的一名豪傑。

第 1 頁貳●正文正文一﹑赤壁之戰的興起a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b興起: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

當時在南方比較值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

孫權,他繼承父兄開創的事業而得立足於江東。

其父孫堅-曾參加討董,死後由長子孫策繼續統領軍隊。

在官渡之戰發生的那一年,孫策已據有會稽、丹陽、豫章、盧陵、吳郡、盧江六郡。

同年,孫策遇刺身亡,由弟孫權襲職領兵。

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重用張昭、周瑜、魯肅等,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

劉備,字玄德, 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至備時已沒落,「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後參加討伐黃巾,但沒有自己的據點,曾先後依附過公孫瓚、曹操和袁紹。

官渡之戰時,劉備正在袁紹部下。

袁紹失敗後,他轉投荊州牧劉表,屯兵於荊州。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客居南陽郡鄧縣隆中的名士諸葛亮,亮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佔據荊益的戰略決策,即所謂「隆中對」。

故劉備時雖弱小,卻也成了曹操南下不容忽視之勁敵。

為了消滅孫、劉等,曹操在平定烏桓之後,立即向南方用兵。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荊州。

時荊州牧劉表死,少子劉琮襲職,治襄陽,劉備屯兵於樊城。

九月,聲勢浩大之曹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新野,劉琮不戰而降。

劉備乃先後退至夏口、樊口。

曹操佔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等處。

曹軍之南下,使劉備岌岌可危,也使孫權大為震驚。

劉備遣諸葛亮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

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自稱有水師八十萬,促其速降。

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瑜、魯肅等主張抵抗。

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師,孫權聯軍共有五萬人。

同年十月,孫權聯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

當時曹軍因不習水戰,為克服船身的晃動,使用鐵鍊連鎖戰船,結果又造成戰船調動不便之困難。

孫劉聯軍乃乘東南風之便,用火攻焚毀曹軍的戰船和岸上的兵營,一時「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

二、導致三國鼎立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

東漢末年,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割據者相互角逐,後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股較有影響的勢力漸漸崛起。

但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

待至赤壁戰後,終於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

茲再對此略加剖析:第 2頁a.曹操無力南下:赤壁大敗,使曹軍損失慘重,從此曹操無力南下,只好專營北方。

後曹操於建安十六年將兵進入關中,驅逐了韓遂及馬騰之子馬超。

建安二十年,曹操又出征漢中,擊敗了張魯,並徒漢中民八萬口於洛陽、鄴等地。

b.孫權保住江東:孫權經此一戰,江東之地位益形穩固。

他一方面向長江中游發展,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一方面則向東南地區擴張。

c.劉備進取益州:赤壁之戰使劉備保存了實力,戰後他立即乘機佔領荊州諸郡。

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入益州,消滅了劉璋的勢力。

建安二十四年,備又從曹軍手裡奪得漢中。

後來荊州雖被孫權所控制,但劉備在西南的地位已日趨鞏固。

這樣,三大割據範圍已經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業已形成。

(註一)三.曹操的軍事思想與謀略曹操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軍旅中度過,長期的戰爭實踐使他累積了豐富的戰爭經驗。

他也向孫武、吳起等先秦軍事家學習,而成為一位具卓越軍事才能的統帥。

01. 詭詐曹操用兵特別注意「詭詐」的功夫。

官渡之戰中,小利誘敵誅文醜、偽裝袁軍襲 烏巢,終於打敗強敵袁紹,都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很典型的例子。

02. 集中兵力集中使用兵力也是曹操的特點之一。

迎帝許都時,曹操兵力雖少,但他懂得不使 兵力分散,殺呂布、消滅袁術、驅逐劉備、摧毀袁紹,打得極為精采。

03. 挑撥離間分化瓦解、挑撥離間也都是曹操用兵的辦法。

對付袁氏兄弟,他就採取了讓他們 自相殘殺,然後乘機攻取的戰術;對付馬超及韓遂,則分化瓦解,再各個擊破。

曹操在運用戰術時,都能由實際情況出發,又貫徹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 原則。

另外,他也注意傾聽謀士們的良策,汲取他們的智慧,因此往往能訂出正 確的作戰計畫,而克敵制勝。

四、曹操的文學思想與地位南朝鍾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於下品。

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 後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註二)。

曹操的詩歌,對建安文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帶動下,建安時期作家 輩出,詩人們的慷慨之音,梗概之氣,憂時憫亂的情懷,追求功業的報復,壯志 難籌的喟嘆,形成了一種強烈感人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世所稱道的「建 安風骨」,鐘嶸在《詩品》中又稱為「建安風力」。

而曹操就是「建安風骨」的 開創者,引路人(註三)。

曹操的文學風格約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反映現實人生的詩詞;第二類則為不滿 於苦難的社會,進而想要遺世獨立,嚮往著神仙的幻境(註四)。

第一類的詩,如為後世傳頌的《短歌行》:第 3 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顧,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是一個政治人物,他的一生事業無時不和政治緊緊結合。

一代梟雄有他自己 的理想,在詩歌中正可看到這種寄託之情。

而這是首政治意味非常濃厚的詩,表 現出的豪情壯志就是曹操對自己極深的期許(註五)。

再看看他的《步出夏門行》五首之五──《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的詩風可以歸之為雄壯,豪邁一派。

就如鐘嶸在《詩品》中說:「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

」,而就描寫社會、理想抱負而言,曹操的作品應該居於上品,所以清人王士禎說:「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

」(註六)。

撇開他在政治上的是非功過,他對於建安文學的締造以及他在文學世界的成就,是可以受到肯定的,難能可貴的是,能在東漢末年混亂的時代中,替這動亂的世 界注入一股全新的氣息,他在此的表現是不凡的。

三、曹操的性格作風曹操的性格作風和他的思想一樣,多元、複雜,甚至相互矛盾。

他坦誠、又權詐;寬厚,卻也忌刻。

01. 坦誠與權詐郭嘉、旬攸等人死後,曹操痛哭流涕,這感情是真誠的。

另一方面,曹操想除掉第 4 頁旬彧,先讓他成為自己的直接下屬,最後再送空食盒逼令旬彧自殺,這採取了極 陰狠的手段,權術在這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02. 寬厚與忌刻與坦誠相繫是寬厚的一面。

關羽被曹操捉住後,曹操待他極好,得知關羽要離開 自己,仍然厚加賞賜,關羽逃走,曹操也不願他的部將去追擊。

他也有多疑猜忌、陰狠殘酷的一面。

凡是他不能容忍的,就會想盡辦法早日去除他們,尤其是那些 企圖阻止他代漢、企圖動搖他統治地位的人(註七)。

四、曹操的功與過曹操的最大功績,是剷除了北方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了黃河流域和幽冀塞 外,建立了比較安定的社會秩序,有利於人口的增殖、生產的發展(註八)。

他又大興屯田,招徠和安置流民,選用有治國安民之術的大批官吏,興修水利,廣開稻田,不僅使鋒銸餘生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有利的 條件(註九)。

曹操政治上壓抑豪強,抑制兼併,減輕租賦的政策,也應予以肯定。

東漢以來,土地高度集中,造成了農民的貧困、破產,以致於大批流亡;豪強勢力的發展,既是軍閥割據的社會基礎,也給社會造成了長期的動亂。

曹操因具有濃厚的法家 思想,所以在早期任官時,就力催豪強。

曹操排除「清議」訪求人才的政策,也值得一提。

曹操任用官吏,不講出身門第,反對世家大族把持政局,反對代表世族利益的清議派士大夫橫議時政。

另外他厲 行儉樸,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他矯正過去奢侈淫佚惡習,對於獎勵 廉潔、懲治貪瀆、節約社會財富,都有制約作用(註十)。

綜合前面所述,曹操是個有作為的歷史人物。

但他又有殘酷暴虐、陰險狡詐的一 面,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

曹操迎帝許都後,把漢獻帝控制在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共二十四年。

曹操在此期間殘酷地消滅擁漢反曹的勢力,就是為了讓自己登上天子的寶座。

但他卻偽稱自己無稱帝野心,實際上是時機尚未成熟:劉備、孫權力量強大,多次罵他「託名漢相,時為漢賊」,他就戴著這頂「漢賊」的帽子打天下。

想當皇帝而又不敢稱帝,希望「天下歸心」而天下竟不歸心,在「忠君奉上」的歷史傳統及社會輿論的強大力量面前,他終不敢登上帝位,正如司馬光所說: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如有大功於天下,其畜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註十一)第5頁結論參●結論曹操的確是相當有實力的一名軍事家也對文學有貢獻,大家想必很懷疑他究竟是個什麼樣性格的人?殘酷、暴戾、陰險、狡詐?歷史上的各大人物,不管是領導人還是軍師,越是擁有強大勢力的人越是野心越大,我們不得不去承認曹操是一個豪傑且是一名成就相當不凡的王,即使他殺了多少無辜的人民,焚毀無數人的家園,他的豐功偉業必霸成一代梟雄,這個稱號跟他相配是再適合不過引註資料肆●引註資料註一、奇摩知識家。

赤避之興亡。

《/question/question?qid=1607050309458》註二、袁森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