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XXXXX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201X年X月X日)目录1信息化建设背景及需求分析 (1)1.1人文背景 (1)1.2学校信息化现状 (1)1.3学校目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4需求分析 (5)2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 (6)2.1建设原则 (6)2.2核心建设思路 (7)2.3总体建设目标 (8)2.4阶段建设目标 (8)2.4.1第一阶段建设:应用为先,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 (8)2.4.2第二阶段建设:整合数据,消除信息孤岛 (9)2.4.3第三阶段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9)3总体规划及建设内容 (10)3.1一期项目建设内容 (10)3.1.1招生管理系统 (10)3.1.2迎新管理系统 (12)3.1.3学生缴费管理系统 (15)3.1.4宿舍管理系统 (16)3.1.5就业管理系统 (16)3.1.6教务管理系统 (19)3.1.7人事管理系统 (88)3.1.8学工管理系统 (93)3.1.9图书管理系统 (119)3.1.10一卡通管理系统 (120)3.1.11站群管理系统 (146)3.1.12应用系统集成 (151)3.2二期项目建设内容 (160)3.2.1信息标准建设 (160)3.2.2数据智能采集平台 (160)3.2.3数据质量探测工具 (161)3.2.4数据标准管理平台 (162)3.2.5数据服务平台 (163)3.2.6信息门户平台 (164)3.2.7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166)3.2.8移动智慧校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三期项目建设内容 (167)3.3.1统一支付平台 (167)3.3.2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及分析 (170)3.3.3大数据应用-学生安全预警及教学趋势分析 (171)4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展望 (174)4.1总体建设效果 (174)4.2用户体验效果 (175)5保障措施 (178)5.1组织保障 (178)5.2项目培训和推广措施 (179)6投资预估 (180)1信息化建设背景及需求分析1.1人文背景学院拥有花x校区和xx城校区,占地面积700余亩,其中xx校区130余亩,xx校区570余亩;有校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有13个行政管理部门和7个教学部;有3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1000余人。

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院与政府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实践平台,目前已签约实习实践基地90余家。

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合作,拓展办学平台。

每年选派20余名优秀学生赴台湾大叶大学、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等高校学习。

同选派150余名学生到北京语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一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办学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学科门类丰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独立学院。

2010年7月,学院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

2015年10月,学院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称号;12月,学院荣获“贵州省第五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称号。

2016年12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17年,学院被全国社科联评选为“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并先后获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与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

1.2学校信息化现状经过近几年信息化的建设,我校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信息平台。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多年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在标准性、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充性上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下一阶段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的要求。

2、建成了部分应用系统XXXXX学院已建成部分日常办公级的应用系统,在为自己部门的工作提供便捷和数据积累的同时,也为校内的师生员工们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审批、查询、统计等功能。

部分应用系统由于易用性、适用性等种种原因阻碍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系统没有推广使用,或只推广使用了小部分功能。

根据新的形势需要,本校需要完善的面向招生、迎新、财务、宿管、就业、站群、人事、教务、学工、一卡通等十余个系统,全面提升本校信息化水准。

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1.3学校目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深度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广度与师生员工的需求不相适应。

并且,由于过去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上发展慢,导致学校的整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还相对落后。

为适应学校高速发展需求,提高学校的教学、办公、管理等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学校核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学校对信息全面掌握和决策分析能力,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使学校的管理全面步入信息化。

1.4需求分析针对学校目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借助本次信息化建设的机会,遵循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通过完整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方案建设规划完成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解决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的问题,推进数据的集中和共享,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站式服务需求、标准化需求、开放性需求、数据共享需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一站式服务需求针对学校存在多应用系统和多重身份的情况,需要实现业务的整合贯通,通过统一信息门户,提供面向师生的一站式服务。

2、标准化需求针对学校缺少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及详细的整体建设规划的情况,需要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体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

3、开放性需求针对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模式不统一,更新维护困难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提供开放性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提供面向学校未来的需求变化和扩展,通过开放性的平台进行持续改进,并能够实现更加方便的系统维护。

4、数据共享需求针对缺乏数据标准,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共享,数据无法实现跨部门使用的问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规范,实现校园数据的共建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使学校各业务部门协同发展。

2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2.1建设原则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用创新”为原则,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共建共享为路径,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引领区域职教信息化发展。

1、以平台为框架,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今后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

在符合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的体系指导下,建设本校的数字化校园数据标准,以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框架,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促进数据利用的最大化。

把数据交换集成、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展示等都融合起来,以标准、数据、应用、用户作为重点要素为主线进行规划和建设。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应用创新原则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保障学校现有投资(业务系统、服务器设备等)下,制定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与规范,对今后业务系统的建设与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先进性原则系统设计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系统工程方法。

建设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先进性的和开放性的大学数字化校园。

4、扩展性原则系统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对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充分考虑今后扩展的需求。

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

5、系统安全性原则在系统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

2.2核心建设思路数字校园建设将以“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核心建设思路,提供及时、准确、高效、随时随地的校园信息化服务,提供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面向全校用户便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管理化+服务化”的思路帮助学校实现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转向前端以服务为核心。

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使高校信息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

2.3总体建设目标依据国家、政府的战略定位和政策导向以及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结合贵阳市的地方特色和教育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智慧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当前,顺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我们的目标就是将XXXXX学院建设成为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即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立足于师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学校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学校实现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1、建立一套立足于应用建设长期发展的标准体系和应用框架;2、建立一套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核心业务智能化服务模式;3、建立等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在招生和迎新工作上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4、建立招生、迎新、学生缴费、宿舍管理、就业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学工管理、图书管理、一卡通、站群等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学校的管理模式智能化;5、建立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和保障体系;6、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2.4阶段建设目标2.4.1第一阶段建设:应用为先,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基于“提供优质应用、推进学生教学、管理应用、深化信息化服务内容”核心思路,在完善电子校务建设基础上,创新教学、学生管理以及校园生活的服务模式,利用IT技术向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建立招生、迎新、学生缴费、宿舍管理、就业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学工管理、图书管理、一卡通、站群等,以学校的行政管理为轴线,以招生、迎新到学生到校后的缴费、住宿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的教学管理生活为建设主线,从学生的入校、在校的教学生活到最后的离校就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智慧服务。

2.4.2第二阶段建设:整合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基于“夯实基础、统筹整合数据业务、教学管理服务并行”核心思路,实现学校信息标准的统一,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开放化,业务应用的透明化、流程化,管理的智能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