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南菜的特殊原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酱、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

湖南菜以辛辣著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

湖南人对辣椒“宠爱有加”,几乎吃什么都放辣椒。

湖南的辣椒也特别辣。

湘菜三大流派:湘江流域、洞庭湖区以及湘西山区三大流派。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今1 饮食方面稍平淡,仍讲究辣,但,讲究辣而不伤。

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注意身体平衡和营养的充足2 饮食日益丰富,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

口味多样化~~~~3 环境格调高雅、注重健康养生,更多的人开始讲究吃健康,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

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

篇二:调查报告寻找文化根源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

故事种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五大类。

这里的故事特点鲜明,尤其是故事形式上,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多,传讲手法上说唱结合,谜语间夹,演示助讲。

这里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娱乐、启示、传播知识等多方面的功能。

导论中国地方文化并不是很受重视,许多文化外流,许多文化没落。

在这里,我要将自己家乡的文化——民间故事介绍给大家,并竭力宣传它,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去挽救这文化史上正走向没落的璀璨之星??关注地方文化寻找文明根源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楚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在这里,先说说我家乡的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在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下堡坪乡处于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全乡国土面积 2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 26.7万亩。

全乡下辖8个村7343户22063人。

现有5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党员906人。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新“三乡”(中国天麻之乡、湖北高山名优茶之乡、宜昌生态环境优美之乡)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稳麻攻茶、生态兴乡”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民间故事下堡坪故事是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

这里民间文学历史悠久,经历了古代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期。

下堡坪乡,流传着XX多个民间故事,乡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讲故事。

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

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的有4人。

现年67岁的谭家坪村农民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且能传唱一百多万字的山歌、薅草锣鼓歌、丧鼓歌、花鼓戏和皮影戏,被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XX年6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他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我乡先后荣获于XX年12月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于XX年6月获“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XX年5月,国务院将下堡坪民间故事纳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故事的文化品位较高。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是三峡坝区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极适宜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在农闲时,几乎每个村子都要自发举办故事会。

一个农家小院内,几十个村民围坐一起,各自讲自己听来的故事。

讲得好的,大家一起鼓掌,讲得不好也没人笑话。

并且讲完后,大家再一起进行评论,或发纪念品。

渐渐地,各个村子涌现出一批"民间故事家"。

这些人大多都没读过多少书,这些故事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后人根据以前的故事梗概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的。

就算在农忙时,下堡坪乡的人也不忘讲故事消遣消遣。

比如在采茶时,累了,人们就会要求"故事家"给大家讲一段故事。

在谈笑声中,疲劳不知不觉消散了。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

故事种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五大类。

这里的故事特点鲜明,尤其是故事形式上,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多,传讲手法上说唱结合,谜语间夹,演示助讲。

这里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娱乐、启示、传播知识等多方面的功能。

过去,下堡坪民间故事凭口耳相传,无专用器具及物品,主要靠传承人维系着故事的"兴衰"。

如今,随着老一辈故事家陆续去世,接班人又难以培养,故事乡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为了不让这丰富的民间文化消失,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先后整理出版了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刘德方民歌集《郎啊姐》,长篇刘德方传《奇遇人生》和DVD光牒《刘德方笑话馆》。

另外,文化部门还编纂有杨万洲民间歌谣集《野山鼓词》和《下堡坪民间故事集粹》等,使民间文化得到了保护。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故事的文化品位较高。

如在刘德方传讲的故事中,就有100多个含有诗词对联,高雅而精致。

长工董国天的故事系列、陈瓦匠的故事系列,分开讲是数百则小故事,合起来看是两部鸿篇巨制,实为罕见。

近几年,由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及省、市文联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先后8次调查和开展学术研讨。

一致认为,以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为代表的下堡坪乡民间故事,是三峡坝区——宜昌市夷陵区以及整个三峡地区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然而,下堡坪故事会的发展前景堪忧,形势不容乐观。

民间故事传承人趋于老龄化,50岁以上的人居多,50岁以下的居少,50岁左右则为民间故事鼎盛时期,但目前我乡大部分骨干传承人年龄则在60岁以上,全乡能传讲200个故事以上传承人30人之中60岁以上达21人,60岁以下只有9人,这说明一个问题:下堡坪民间故事这朵全国的瑰宝,如果不采取抢救和保护,将会濒临灭绝。

不仅仅是下堡坪故事,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都应当大力宣传,重视起来,发扬起来。

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

敦煌,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吧。

然而有个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敦皇在甘肃,而敦皇学却不在中国。

美国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日本有派来扎在云南的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韩国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有人比自己更心疼自己的孩子??关注地方文化,拿稳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让我们更加强大,文化上的强大是精神上的强大!不可轻视!篇三:湖湘文化是啥湖湘文化是啥?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

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

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

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

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