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
症状一:疼痛
突发的剧烈而尖锐的疼痛是最主要 的症状(占96%的患者)
疼痛
患者的描述:
“sharp” “severe,” “tearing,” “ripping,” “stabbing” “stabbed in the chest with a knife” “hit in the back with a baseball bat”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后生存时间长短,可分为: • 1.急性型:发生夹层14天以内为急性期,急性 期死亡率高,尤其是起病24小时内。 • 2、慢性期:超过14天为慢性期。可因主动脉 远端再破入内膜形成双通道主动脉,因而症状 缓解,或因夹层血肿凝固或纤维化而自行愈合 。
分类的原因是14天以内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发 生率,尤其是破裂率远远高于14天以上的夹层 。
主动脉夹层的部位
10% 65% 30%
•大部分的升主动脉夹层始于距 主动脉瓣几厘米处,大部分降主 动脉夹层始于左锁骨下动脉之 后
1%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 Stanford分型: A型:所有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 B型: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 • De Bakey分型: Ⅰ型:累及主动脉全程的夹层 Ⅱ型:仅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 Ⅲ型: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
概述
• 少见,但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 •常顺向撕裂,有时也逆向撕裂,可带来灾难性后 果 •早期死亡率高,及时诊断及恰当的处理(内科+ 外科)能使预后改善
主动脉夹层示意图
主动脉夹层示意图
主动脉夹层病因
• • • • • • 高血压 主动脉中层囊性病变 先天性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其他
• 绝对卧床休息,镇静; • 减轻疼痛,杜冷丁等; • 严密监护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 压等; • 减低收缩压,同时减低左室射血速度( dv/dt); • 保持情绪稳定及大小便通畅; • 控制心衰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tasks of physicians)
内科治疗
• 适应征:①远端撕裂(Ⅲ型)而无并 发症;②稳定的孤立弓部撕裂; ③稳定 的慢性剥离(2周以上)。 药物:所选药物应兼有负性肌力作用 和降压作用,如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 剂、硝普钠、 ACEI等。 目标:一般收缩压宜控制在110100mmHg以下,心率55-65bpm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
泡沫 细胞 脂质 条纹 中间阶 段损伤
动脉粥样化
纤维 斑块
复合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不全
从十几岁开始 从30岁开始
从40岁开始
平滑肌细 胞和胶原 栓塞 出血
主要为脂肪积聚
Modified from Pepine, CJ, Am J Card, 1998
病因
2、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性性变 30-35%的夹层患者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和胶 原呈进行性退变,并出现黏液样物质,称为 中层囊性坏死。中层退变的另一种类型是平 滑肌细胞的丢失,这种类型的病变多见于高 龄患者的夹层主动脉壁中
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 存在中膜病变(Marfan综合征,高血压等)的基础 • 以主动脉内膜的撕裂为始动环节,如血压波动 • 使病变的中膜面对体循环血流压力,血流持续流 入中膜,将其纵分为两层,形成假腔 • 假腔压迫真腔,使局部产生缺血坏死,功能障碍
主动脉夹层病理
• 主动脉夹层早期中层囊性坏死处→局灶性 破坏、出血→形成血肿→逐渐将中层撕开 →向内、外及两侧延伸→局灶性夹层血肿 。
症状4:消化系统
• 累及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可出现剧烈腹痛 、恶心、呕吐等急腹症的表现; • 夹层血肿压迫食管,出现吞咽障碍,破入 食管可引起大呕血; • 血肿压迫肠系膜上动脉,可致小肠缺血性 坏死而发生便血。
神经系统
夹层累及供应脑、脊髓的动脉或因休克引 起血液供应不足时,可出现一系列神经系 统症状。 • 约6%的升主动脉夹层发生缺血性中风,且 多发生在左侧 • 脊髓缺血导致的下肢轻瘫或截瘫 • 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短暂的整体 记忆缺失及意识障碍等
•压迫上腔静脉致上腔静脉 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的体征 (1、血压)
1)高血压占70%,特别是B型者(患者因 剧痛而有休克外貌,焦虑不安、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心率加速,但血压常不低甚至增 高) 2)低血压往往与近端夹层致心包填塞、 主动脉破裂或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关 3)周围动脉阻塞:表现为颈、肱、桡或 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或两侧强弱不等,两 上臂血压明显差别(>20mmHg)、上下肢血 压差距减小(<10mmHg)
•主动脉弓:在上纵隔中与 升主动脉相连,发出左颈 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 头臂干
•降主动脉:直径约2.5cm, 长20cm。
主动脉的解剖结构
•腹主动脉:穿过膈肌 后即为腹主动脉,正常 宽2.0cm,长约15cm, 此后即分为两支髂总动 脉。
概述
• 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损伤其中层并 在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并 可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心血管严 重损伤的一种急症。 • 一般表现为剧烈疼痛、休克以及压迫 症状。 • 发病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 因心梗比夹层多见,故诊断时更易考虑到心梗 ,而忽略夹层 • 这种患者可能被很快送到导管室,造影时发现 主动脉夹层,从而确诊
心肌梗死
• 一旦误诊,不仅耽误了时间,还因为使用抗血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等,从而导致 灾难性后果的发生,包括心包填塞及死亡。 • 在急性心梗(特别是下壁心梗)时,要与主动 脉夹层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具有相关危险因 素、症状或体征时。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一旦怀疑该病,就应立即通过影像学检查予以 确诊或排除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CT、MRI、主动脉 造影 64排CT,256排CT
诊断的难处
• 夹层的症状和体征多变,据所累及的血管部位 和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 夹层导致的临床表现往往与临床常见的一些疾 病相似,如胸膜炎、心包炎、肺栓塞、冠心病 、中风、消化道疾病(食道、胃、胆囊、胰腺 等)、急性肠系膜缺血及肢体缺血等。
•可见内膜瓣
•扩展的假腔明显压迫真腔 •测量主动脉弓和邻近左锁骨降主 动脉内径
增强CT的诊断价值
CT平扫
增强CT
MRI提示A型主动脉夹层
•箭头所示为内膜瓣 •可见真腔和假腔
MRI示B型主动脉夹层
•箭头所示为内膜瓣 •可见降主动脉近端扩张
(慢性主动脉夹层)
CTA对夹层进行三维重建
CTA对B型夹层进行三维重建, 箭头所示为内膜瓣
主动脉夹层
重医附一院心内科
常静
主动脉血管壁的分层(三层)
•内膜:由内皮细胞构成, 壁薄。 •中膜:较厚的一层,由 弹性组织构成,有弹性。 •外膜:由胶原构成,含 有滋养血管,营养主动 脉壁。
主动脉的解剖结构
•升主动脉:宽约3cm,长 约5cm,其最近段为主动脉 根部,由3个Valsalva窦构 成
治疗
原则:主要是阻止主动脉夹层血肿的进 展,其致命并发症,并非是内膜撕裂本身 ,而是撕裂所造成的后果。
治疗
实验证实,促使夹层血肿扩展的是血压升高的水 平和血压升高的速率。这是急性主动脉夹层药物 治疗的理论基础。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多科室协作)
心内 科
胸外 科
主动脉 夹层
放射 科
血管 外科
一般治疗
少数起病缓慢者疼痛可不显著。
疼痛
• 疼痛部位多变,可从前放射到后,或从后放射到前 • 颈部、咽喉部、下巴或头部的疼痛提示升主动脉受 累,而背部、腹部或下肢的疼痛往往提示降主动脉 受累。 • 疼痛游走提示夹层范围在扩大
疼痛
• 疼痛可由起始部位移向其他部位 ,往往根据夹层剥离的路径走行 。 • 疼痛常伴有血管迷走性表现,大 汗、恐惧、恶心、呕吐,同时可 有晕厥。
病因
3、遗传性疾病 在AD患者中常见三种遗传性疾病:马凡综合 征、Ehlers-Danlos综合症、Tuner综合征, 这些遗传性疾病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家 族性,患者常在年轻时发病。
Marfan综合征
病因
4、先天性主动脉畸形 最常见的是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狭 窄和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患者夹层发生 率是正常人的8倍,这类患者的夹层多出现在 主动脉缩窄的近端,几乎从不发展至缩窄以 下的主动脉。
症状2:休克样表现
•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皮肤湿冷、出汗 、脉搏快而细弱,呼吸急促。 • 但休克表现常与血压变化不平行,血压 轻度下降,有的甚至明显上升。
症状3:心血管系统其他表现
•急性主动脉瓣返流:与升主动脉夹层致有关,可 导致急性心衰(7%) •晕厥(9%)或猝死:在升主动脉夹层多见,可能 与心包填塞或主动脉破裂导致的低血压、中枢系统 的血管闭塞及中枢压力感受器激活等有关。 因此,对不明原因的晕厥要想到主动脉夹层的可 能性。
心血管系统的其他表现
• 波及冠状动脉时可引起急性心梗,多发生 在右冠脉; • 夹层破入心包腔时,很快发生心包积血, 引起心包填塞症状; • 周围动脉阻塞征象,动脉搏动消失或强弱 不等,四肢血压不对称。
心肌梗死
• 1%-2%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 ,与夹层撕裂至冠状动脉开口有关 • 多为右冠状动脉受累,导致下壁心梗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注意区别
主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梅 毒、Marfan综合征、 动脉炎等
•多无症状,体检或 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最大的危险来源于 动脉瘤的破裂
•〉5cm, 手术治疗
假性动脉瘤
•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 血液自此破口 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 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 •它不具有动脉血管三层结构。
病因
5、创伤
主动脉的钝性创伤、心导管检查、主动脉 球囊反搏、主动脉钳夹阻断乃至不恰当的 腔内隔绝术操作均可引起AD。腔内操作造 成的夹层常为逆行撕裂,随访中常发现夹 层逐渐缩小至完全血栓形成,多数不需要 手术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