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一.表现手法考什么从近年各省的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方式看,感觉各省好象并没有对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进行考查。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大都是考查的“表现手法”,如江苏卷、安徽卷、湖北卷、浙江卷;有的考查的是“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如山东卷;有的考查的是“使用了什么手法”,如重庆卷。

那么,“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并列的,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还是交叉的?似乎很难说得清楚。

这姑且不论。

我们再来分析各省提供的参考答案。

江苏卷的参考答案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安徽卷的参考答案是“主要运用了衬托(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的手法”,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

湖北卷的参考答案是“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也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

浙江卷的参考答案是“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未加点的内容基本属于对语言特色的概括)。

其中,刘诗是从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吴词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运用的是“用典”修辞中的“用句”,即化用前人的诗词名句;赵曲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

而山东卷的参考答案是“描写生动,对比鲜明”“分别代指”是从表达方式和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重庆卷的参考答案是“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

从2007年各省高考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在回答同一问题时,回答问题的角度会有明显不同,有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有时从修辞的角度,有时两者兼而有之。

由此我们是否能推断:表现手法主要是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主要也是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表达技巧”“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等不同说法之间差不多是一种并列关系,“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其所指含义也与前面的基本相同。

那么,高中生到底要了解掌握哪些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呢?除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外,还有哪些表达技巧呢?《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对选修内容“诗歌”提出的“学习要求”中明确规定,“鉴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对比烘托。

(4)化用典故。

(5)联想想像。

(6)比兴象征”。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

①“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艺术形象”。

②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鉴赏表达方式,可以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方面入手;鉴赏表现手法,可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联想、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正面侧面、欲扬先抑、化用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入手”。

③从“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可以看出,编者对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也是比较模糊的,这里也没有提到《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

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分清但又心照不宣的问题。

可见“表达技巧”“表现方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不同说法之间应该是一种并列关系,其所指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布局谋篇和其他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

对修辞手法并不难理解,2008年江苏省《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规定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

除此之外,课文中接触到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用事和用句)、设问、反问、叠词、互文、双关、比兴、顶针、借代等,对这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也应有所理解并掌握。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描写和抒情的分类相对复杂。

描写通常可分为正面描写(实写)和侧面描写(虚写),实写与虚写往往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描写还可分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也常常结合在一起,有时以动衬静,有时以静衬动,有时动静相应生辉。

另外描写还可分为白描、工笔细描或细节描写。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抒情和描写往往结合在一起,直接抒情和景物描写结合在一起就构成“点染”;间接抒情与景物描写结合在一起,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布局谋篇的技巧常用的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先抑后扬、欲抑先扬、重章叠句、对方入手、借古抒怀(讽今)等。

二.修辞(一)请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方法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笑语盈盈暗香去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7.“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8.《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0.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1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14.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1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16.栗深林兮惊层巅17.烟笼寒水月笼沙18.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19.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2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1.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2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二)解析: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颈联两句都是比喻。

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暗香借代女子。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1.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2.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4.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

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