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销代理商在经营管理中的十大难点以及解决办法纲要:一、经营方向:做产品专家,还是做渠道专家二、企业发展:以利取胜还是以量取胜三、管理架构:家族型管理如何转变四、人员管理: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五、库存管理:如何应对厂家不合理的压货六、客户管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分销渠道七、客户谈判:如何推卸商超系统不合理的收费。
八、资源管理:如何争取厂方最大的费用支持九、资金管理:如何控制应收账款十、利润分析: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国内传统的经销商实质在只是流通商。
其主要功能主要定位上仓储和配送两个方面。
正因为经销商职能的弱化,部分企业更是将经销商定位为“搬运工”.对经销商功能的弱化,一方面是企业很难选择到合适的经销商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是厂方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力。
在厂商搏奕的两端,两者之间是呈不对应性。
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更是将经销商纳入了自己的管理之下。
经销商作为弱势群体,处于被动不可控状态。
这就给经销商带来两大课题。
一是经销商如何取得自己的平等地位,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呢二是国内经销商的未来之路如何走国内市场呼唤“营销专家”式的经销商。
但可惜这类经销商并未真正实现。
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大环境,还难以造就出这类经销商。
因厂商之间难以建立足够的信任,两者之间既合作,又抑制。
即使出现销售额十个亿以上的超大规模的经销商,难只是规模的扩大,其职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是经销商不愿意将自己如此定位。
替别人产品做市场,总觉得是别人做嫁衣。
所以一些经销商挖到了第一桶金后,不是往上游发展,自己开发产品;就是往下游发展,自己开超市。
立足于当下的少之又少。
目前情况之下,国内很难出现类似于“宝隆洋行”式的经销商。
立足于当前市场状况,现在的经销商日子也越发难过。
以前那种店们一开,财源滚滚来的机会已一去不复返了。
经销商在处于每天繁杂的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中的难点。
归其类主要以下十大方面:一、经营方向:做产品专家,还是做渠道专家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定位的话题。
经销商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将其转化成竞争优势。
每一位经销商都在承受着市场的积压,同行的竞争。
在与厂家,与同行间,与零售终端,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着利益的搏弈。
在每一轮回的搏弈之中,都在拷问着经销商你手上有多少张牌让你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就要求经销商必须在行业中建立起自己的区域优势。
经销商取得行业内的优势,基本方式有二:一是成为某一品项的专业户,销售专家。
就如我们平时在市场商常常见到的:牛奶大王,食用油大户等。
做牛奶的经销商经营的牛奶品种几乎攘括了国内所有的知名品牌和高中低价位的产品。
客户想进牛奶,我这里应有尽有。
成为某一品类的专家。
这种经营模式为许多经销商所推从。
二是专做某一类渠道。
如专做餐饮渠道,专做商超渠道或专做流通渠道。
把一类渠道做专做透,形成自己的渠道优势。
成为渠道专家。
这两种模式应该说各有利弊。
做产品专家的优势为:一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
大多商超采购都是以品类来划分的。
专做某一品类,就便于更好地协调与零售终端的关系。
二便于以所经营产品的特性,来调整自己的渠道模式。
更好地整合厂家资源,节省成本。
三能在某一行业内形成竞争优势。
便于拿到优质产品的代理权,积压竞争对手。
弊端也很明显:一行业内的风吹草动都会给经销商带来伤害。
抗风险能力差。
二难以取得厂家的大力支持。
同类竞品代理权都在一家手中,这是厂方之大忌。
厂方对这类经销商利用大于重用。
做渠道专家的优势为:一便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招纳优秀人才;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力。
二加快了新品的铺市速度,便于静耕市场。
三能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资金的流转率。
弊端为:一因渠道的单一,很难拿到经营产品某一区域的总代理权。
二容易受到同行的挤压,有被冲击的危险。
通过以上对两种模式利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经销商在选择自己的经营方向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营产品面不易过宽,而在于精。
专耕于某一品类的某一渠道;更便于形成自己的优势,更易于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发展:以利取胜还是以量取胜快速消费品的经销商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
既赚钱有畅销的产品少之又少。
这是市场竞争,产品流转速度快所造成的。
这让经销商分成两大门派:一类是毛利率低于10%的产品我不做。
另一类是我经销的产品,只赚5个点。
多了不赚。
这两种门派态度截然相反,但各有各的道理。
第一类经销商的想法是:“无利不起早”。
不赚钱的鸡肋产品做它干什么毛利率低于10%,再扣出储运,人工,损耗,利税等,就是一个搬运工。
第二类经销商的想法是:“薄利畅销”。
利小但量大一样赚钱。
经销商们就会问:企业发展是以利取胜还是以量取胜。
我认为经销商必须保持合适的经营利润基础上,把量做大。
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经销商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将所经营的产品分为三大类。
一类产品有利无量,这类产品属于朝阳产品。
经营这类产品是准备着赚明天的钱。
二类产品是有量而利薄。
这类产品属于夕阳产品。
经营这类产品目的是稳住自己的客户。
三类产品是有量而有利。
这类产品属于黄金产品。
尽可能保持现有利润基础上,把量做大。
二这三类产品在经销商经营产品中控制在30—30—40%的比例范围内。
三对一类产品,重在培育。
对二类产品适当控制销量。
三类产品不轻易减价。
总之经销商要学会把握时机,赚一切可赚的钱。
三、管理架构:家族型管理如何转变第一代的经销商大多起源于家族型夫妻老婆店的模式。
男主外,女主内;小姨子做财务,老丈人管仓库。
这种家族型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起步,发展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
亲情化的管理体现出的合力,让第一代经销商完成了原始积累。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家族型的企业的弊端暴露无遗。
第一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兴同虚设,家族内部的矛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第二人才的压制。
公司内部员工之间形成两大部落。
一是与老板有亲属关系的特殊阶层,二是非亲非故的普通员工。
这两大部落的争斗,会导致主干人员的流失。
第三家族型的企业会引起利益上的纷争。
公司起步时,尚能同心协力。
规模大了,亲属间免不了会为利益二发生矛盾。
经销商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家族管理模式。
向制度化,系统化管理模式过渡。
家族化企业如何转变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让一些元老级的员工退休。
这不管这些元老与自己是什么关系,可逐步向这些人拿着工资在家养老。
这类人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
留在公司,利小弊大。
还不如花钱买个清静。
二股权集中。
如果公司多股东的经销商,建议把分布在亲戚手中的股份购买回来。
公司股权需高度型集中,掌握话语权。
才能避免在一些原则问题扯皮。
三让老婆回家,或者自己退居二线。
公司只能有一个核心,多头领导会引起混乱。
四敢于高薪引进人才。
在公司关键岗位上如业务部分,要舍得花钱聘请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五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运作流程,并保障制度的严肃性。
四、人员管理: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经销商对业务人员的考核大多比较的简单。
一般都采用基本工作加销售提成的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的简单和粗放。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以下三点问题:一是产品什么好销,业务人员就销售什么。
不利于新品的推广。
二是产品销售进入淡季阶段,会引起业务人员的惰性心理甚至优秀人员的流失。
三能力较强的业务人员,离职后单干。
增加了竞争对手。
应该说:大部分经销商出的工作有限,比较难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
而手下用的业务人员大多是一手培养出来的。
做得时间长的老业务员都掌握着公司的客户资源。
一旦流失对经销商一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之下,经销商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和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经销商如何建立其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呢笔者以为应该作以下几点的改变:一是将个人独立运作的模式转变成团队协助模式。
根据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依据销售工作的各个环节,各负责工作的一个部分。
分设网络拓展专员,市场维护人员,专职收款员等。
业务人员相互支撑,相互协助。
发挥各自的特长。
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依据各自的工作内容,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制定奖惩措施。
三按所经营的产品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利润率来制定提成标准。
四制定月度销售指标时,不但要制定总销售目标,同时也需要按品类制定分项目标。
五定期的例会制度和培训制度。
六让骨干业务人员参股,按公司利润每年分红,增强其对公司的归宿感。
五、库存管理:如何应对厂家不合理的压货厂家的业务人员为完成每月的销售指标,或者厂家为加速资金的回笼。
往往会要求经销商不合理的压库。
给经销商增添了经营风险,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正常回转。
厂家对经销商强行压货,主要有几下及种手段:一是以利诱导。
经销商一次性回款多少,公司多给几个点的返利。
二是以增开经销商相威胁。
本月经销商的销售量完不成公司的指标,就新增经销商。
三虚构远大的市场前景。
告诉经销商本月公司如何加大广告投入,如何增加促销力度。
诱导经销商压货。
经销商在保持合理库存的基础上,不合理的压货,利大于弊。
但厂家的销售人员不好得罪。
经销商如何应对厂家不合理的压货呢笔者以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去应对:1“拖”字诀。
以商超货款未到帐等理由拖到月末,厂家就回放弃压货要求。
2“丑化说到前面”,产品的库存量超到合理线,觉不打款。
一般经销商的库存量应控制在月度销量的50%左右。
超过这个线,就得三思而行。
3是让厂家销售人员知难而退。
提出压货苛刻的要求。
不能达到要求,绝不打款。
经销商在抵制厂家不合理压货时,既要据理力争;同时也避免与厂家发生冲突。
尽量婉转地去化解。
处理这类问题时圆滑地冷处理为上策。
六、客户管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分销渠道经销商要取得某一地区的代理权,就必然在这地区内建立其自己的分销渠道系统。
在建立分销渠道方面,经销商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
不要分销商,自己在县级市场设立办事处。
这种方式当然是比较快捷,掌握力也强。
但这种模式一是让自己管理线和资金链拉长,增添经营风险。
二是营运成本加大,盈利能力削弱。
经销商的管理能力和规模实力尚未达到这个层面时,笔者建议不要采取这种模式。
那经销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分销渠道呢一是于分销商建立分销合作联盟。
根据年度销售额是多少适当返利。
二建立退换货制度。
对分销商的滞销产品进行调换。
三定期举办分销商联谊会,沟通情感。
四加强对分销商的工作指导。
五建立分销商的储备客户。
对不合格,不忠诚的分销商及时调换。
七、客户谈判:如何推卸商超系统不合理的收费。
对现代渠道--ka卖场超市,大多经销商是又爱又恨。
对经销商而言,商超卖场是采购是条喂不饱的狗。
各项费用名目繁多,年年加码。
尤其是到了年初,与这些卖场签订合同时,对方开出各项不合理的费用,如何去应付,这让经销商头疼。
经销商与ka卖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被动,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
经销商作为弱势群体之间,被ka卖场的挤压再所难免。
但经销商也不应该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处理商超不合理的收费时,应把握住以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