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简史第三次作业

外国文学简史第三次作业

外国文学简史第三次作业
一、一、单选题。

1、索科洛夫形象出自肖洛霍夫的小说(《人的命运》)。

《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
《人的命运》
《漩涡》
2、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作者是(阿•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爱伦堡
阿•托尔斯泰
法捷耶夫
3、20世纪初期以创作“揭发黑幕”小说而闻名的美国作家是(辛克莱)。

马拉默德
辛克莱
斯坦贝克
杰克•伦敦
4、20世纪初期美国文艺界掀起“揭发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屠场》)。

《煤炭大王》
《石油》
《波士顿》
《屠场》
5、劳伦斯的作品中,自传色彩较浓的一部是(《儿子与情人》)。

《白孔雀》
《虹》
《儿子与情人》
《恋爱中的女人》
6、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
意识流小说
7、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先声作品是(《月桂树已被砍尽)。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墙上的斑点》
《月桂树已被砍尽》
《尤利西斯》
8、长诗《列宁》和《好!》的作者是(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
叶赛宁
勃洛克
别德内依
9、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得名于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在我们的时代里》
《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10、桑提亚哥形象出自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永别了,武器》
《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丧钟为谁而鸣》
11、苏联七十年代道德题材作品有特里丰诺夫的小说(《滨河街公寓》)。

《白轮船》
《滨河街公寓》
《日瓦戈医生》
《解冻》
12、萨特的被称为“哲学日记”的小说是(《恶心》)。

《墙》
《他人就是地狱》
《恶心》
《自由之路》
13、在西方文学史上首次使用“黑色幽默”术语的作家是(弗里德曼)。

冯尼古特
约克尼克
布勒东
弗里德曼
14、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一篇以“马孔多”为背景的小说是(《伊莎白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

《伊莎白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
《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家长的没落》
15、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代表剧作是(《毛猿》)。

《万能机器人》
《毛猿》
《禁闭》
《西绪福斯神话》
二、二、指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2、《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
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约瑟夫·海勒(美国)
4、《母亲》的作者高尔基(俄国)
5、《喧嚣与骚动》的作者威廉.福克纳
6、《美国的悲剧》的作者西奥多·德莱塞(美国)
7、《局外人》的作者阿尔伯特·加缪(法国)
8、《秃头歌女》的作者欧仁·尤奈斯库
9、《洪堡的礼物》的作者索尔·贝娄(美国)
10、《地狱就是他人》(《禁闭》)的作者让-保罗·萨特(法国)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2、后期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其中以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克尔、爱尔兰的叶芝及美国诗人艾略特为主要代表。

他们继承了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善,内涵更为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思潮。

3、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
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四、四、论述题
试析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的艺术特点。

答:《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

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

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

马贡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

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

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

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

”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

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

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

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

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

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