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1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

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一、西晋的统一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2.魏灭蜀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2.社会上层的腐败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四、人口大迁徙1.人口迁徙的原因2.人口迁徙的方向3.人口迁徙的影响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

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

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

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

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

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

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在第二个问题里,应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

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

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西晋建立265年、西晋灭吴280年这两个年代以及西晋的都城洛阳都应让学生记忆。

应强调西晋建立是265年,统一是280年。

四、“八王之乱”一目,内容相当重要。

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

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

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

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

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

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

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

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

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

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

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

③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

④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

本目有关八王之乱的细节描述,仅供学生自行阅读,不必过多解释。

《晋书·武帝纪》关于分封诸王的记载(书影),教师可视学生水平做灵活处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 知识归纳l.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渐衰落。

诸葛亮死后,蜀国朝政混乱,魏国乘机灭掉蜀国。

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代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南北。

2.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并让封王在各地掌握实权,他们昏庸贪婪,奢侈腐化堕落。

晋惠帝统治期间,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混战十几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经历这场战乱,西晋逐渐衰落。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汉族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将他们掠卖为奴婢,长期实行奴役和剥削政策。

西、北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316年,西晋灭亡。

4.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生存,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

“八王之战”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学法建议要掌握本课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正确分析西晋灭亡的社会历史原因。

晋武帝从自己称帝代魏的历史根源中得出教训:要巩固统治,防止外姓大臣专权,必须先确立司马氏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因而,他大封皇族,使皇族封王掌握大量的地方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2.正确认识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影响。

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

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因而导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

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潜能开发[例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五胡”中的哪一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美好风光( )A.鲜卑族B.羯族C.匈奴族D.羌族思路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式的选择题,它给出了描绘我国北方大草原风光的诗句,反映了北方草原辽远壮阔的美好风光和游牧生活。

选项中,“五胡”的四个少数民族都与放牧有关,但五胡的统治区域方向却有不同,只有匈奴族居北方大草原,又以游牧为显著特征,因此,诗句反映的是匈奴统治区域内的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

[答案]C思维诊断材料式理解题是历史测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学生往往会无法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知识信息而产生思维障碍。

排除障碍的办法是:(1)分析材料的内容,找出其包含的历史知识。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题干与题支的内在的联系。

(3)除同存异,力图从选项之间的不同特点出发,寻求最能与题干中提供的历史信息相吻合的选项。

[例2]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 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B. 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试题要求分析西晋经历短暂统一后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很有现实意义。

上述四个选项都与西晋的灭亡有很大的关系,但从四个选项中要找出根本原因,就必须对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层的分析。

经过分析得出:致使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经济衰退,以致国力逐渐衰退,被匈奴所灭,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极其腐败,因而得出正确答案是A。

[答案]A思维诊断解答这类题时,容易误选B项。

这是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众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往往不能区分根本性的原因与其他原因的关系而产生思维障碍。

排除障碍的办法是要认识到以下几点:(1)直接原因是导致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表象原因。

(2)重要原因是导致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原因。

(3)根本原因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有决定性、终极性作用的原因。

其他原因往往是根本原因作用的一种结果的表现形式。

(4)准确把握历史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智能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2.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3.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A.晋武帝封王B.“八王之乱”C.“五胡”内迁D.匈奴起兵攻晋4.西晋末年,进攻西晋,并于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B.匈奴族C.氏族D.羌族5.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原水利失修B.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C.战乱不止,人们迁出战乱区D.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共同发展6.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B.三国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二、材料分析题7.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发生在什么时期?②这种历史现象有何影响?三、问答题8.西晋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综合能力训练一、综合题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西晋初年,内迁各族人数达几百万。

”①造成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对内迁各族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3) 大家知道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氏,司马氏是在曹魏时期发展起来的,他们是代表世家大族的一个势力,历经三代,从司马懿到司马昭再到司马炎。

到司马炎时代,就像曹丕代汉一样,他通过禅让的方式取得了政权,司马炎就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被称为晋武帝。

晋武帝建立西晋以后,不久就发动了灭吴的战争,在280年的时候完成统一。

但是这个统一持续时间是不长的,不过十几年的时期,所以我们称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统一,或一个低层次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