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课件:情节梳理、概括情节 2 枪口下的人格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课件:情节梳理、概括情节 2 枪口下的人格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 局限)
评价标准
①具体的分析。分析和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 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 把自己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②客观的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 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 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 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 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 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创 作规律),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 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 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 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5.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 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 法并说明理由。(7分)
【审题指导】两问:态度?该不该?
【考点提示】
• 评价对象—— 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观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含义分析】
①伟大的灵魂:贝尔蒂高尚的人格尊严、 视死如归的风度;
② “弯腰”:霍夫曼的灵魂震慑,感到羞 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存在问题
1.信息遗漏 “羞愧”、“复杂人性”
2.理解不准确 表现霍夫曼对贝尔蒂的感激。?
3.学生答案 贝尔蒂宁死不愿让人侮辱自己的尊严,不愿
失去风度,也不会因为私人恩怨去处理事情。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 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叙事方式(顺序、倒 叙、插叙、补叙);
④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感情绪 与心理态度变化
常见切入角度: 1.中心事件 《溜索》 2.主次人物 《侯银匠》 《孔乙己》(“我”) 3.时间顺序 《山峡中》 4.情感线索 《想像》 《荷塘月色》 5.重要物象 《槐花》《项链》
• 存在问题:
• ①信息遗漏:缺少贝尔蒂被俘、赴死 提示:一定要交代结果。
• ②赘余。 如:贝尔蒂死后,霍夫曼向他表示敬意。 为了心中的尊严和风度,贝尔蒂决定用自己的
生命换取迈尔的生命。
• ③信息不准确。 如:押送战俘
变题: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霍夫曼”பைடு நூலகம்的心理变化。(6分)
【参考答案】
被俘:吃惊——被辱:傲慢——被护: 感激——被救,指认:傲慢——报答 贝尔蒂:感激——报复迈尔:愤怒— —贝尔蒂自首:吃惊——贝尔蒂反问: 惋惜——贝尔蒂牺牲:敬佩。
【知识巩固】
情节概括模式:
①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②主要人物所做主要事件。
• 需要辨别情节的单一性或阶段性、复杂性。
• (贝尔蒂) 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答案示例】 ①贝尔蒂俘虏敌人霍夫曼; ②然后在别人侮辱俘虏时保护俘虏尊严; ③情况突变后被俘; ④因为帮助俘虏而脱险; ⑤最后为救迈尔毅然赴死。
• 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 象?请简要分析。(5分)
【审题指导】 哪种艺术手法(主要,一种) 排除——修辞格、人物描写手法(心理、语
言、动作、神态等) 【解答分析】
(1)贝尔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从何处表现出来的? (3)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1)对比。
(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 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
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 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 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
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 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2013年辽宁卷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背景
• 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 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 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 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探讨主旨:
主要事件 贝尔蒂被俘后,牺牲自己挽救了邻居同伴。 贝尔蒂的精神品质——尊严、风度
②问: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
【存在问题】 • ①态度:肯定、否定、唾弃、鄙夷
未能突出人物的复杂性 (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多元化、单一化) • ②未能分别理解。
【高考答案】
• (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 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 其脸谱化。
• (2)①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 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 格的捍卫。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 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 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 4.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 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5分)
【审题指导】
①问: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态度? 态度?=对事物的看法(肯定、否定、理解、
不理解、赞扬、批判等)和行动(即怎么做, 如支持)
经典例题《枪口下的人格》
3.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变题: 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霍夫曼”的心理变化。 (4分)
2013年辽宁卷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3.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4分)
【审题指导】
梳理情节——主要人、主要事件 围绕霍夫曼——贝尔蒂依次做了哪些事情
捍卫尊严、善良的人格、理性风度
•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 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
含意?(2分)
• 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思路指导
1.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意识,要联 系上下句(段)——语境意识 2.抓关键词(含意丰富词语);
具体词语抽象化,抽象词语具体化; 3.有修辞格要还原; 4.按照原文表达思路,代入理解; 5.先分析内容,后落实情感。
③历史的评价。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 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 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高考答案】
(1)贝尔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善待俘虏 既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是人道主义精 神的体现。
(2)贝尔蒂应该救迈尔。在贝尔蒂看来,让迈 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的人格,因此他用 生命捍卫了人格的尊严。
小说专题复习之情节
梳理、概括情节 2
(二)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感情绪 与心理态度变化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 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何地、 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 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 不能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