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备课素材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备课素材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这样,江南很快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讲述。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利用对东晋、南朝历史的讲述,对比北方地区的战乱,找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即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状况以及统治者采取的促进生产的措施。

其次,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条件。

最后,从南方的自然条件入手,结合现实,找出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进行了讲述。

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使江南农业向着精耕细作发展。

手工业方面,主要在缫丝、织布、冶铸、造船等方面有突出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南方许多政治中心也都是商业中心。

1.识图学习法。

通过观察《南朝牛车画像砖》,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通过观察《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了解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2.重点突破法。

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问题。

对此,主要是认清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

3.构建知识框架法。

本课内容比较复杂,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可以通过以下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史料导入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请同学们阅读史料,看一看《史记》描写的江南与《宋书》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说导入“开发”是一个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比较常用的词语。

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个带“开发”的词语或短语?(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知道的含有“开发”的词语或短语)大家说了这么多含“开发”的词语和短语,可什么是“开发”呢?“开发”就是发掘、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或条件,有目的地进行发展的行动。

因此开发的重点在发展,开发意味着发展。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开发行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诗歌导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谢”指的是陈郡谢氏。

西晋末年,北方动乱,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南迁。

因王谢两家的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在东晋南朝时期权倾朝野,文采风流,所以“王谢”成为世家望族的代称。

其中,王家的王导在东晋建立过程中厥功至伟。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来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教材P89)东晋(317—420年),是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

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起兵,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司马氏本身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当时世家大族的代表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

王导主持大局时,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顿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

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最终无果。

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

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迎敌并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420年,刘裕灭晋建宋。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教材P90)南朝(420—589年):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420年东晋灭亡,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它们的存在时间都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刘宋),最短的仅23年(萧齐)。

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时期,南朝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

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420年废掉晋帝,自立为帝,国号宋。

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称之为“刘宋”。

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灭亡的教训,故在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

然而,皇子们相互间争权夺利,以至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422年,宋武帝刘裕卒,宋少帝、宋文帝相继即位。

其中,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30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

450年至451年,宋与北魏交战虽各有胜负,但都损失惨重,使南北方无力再发生大战。

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

宋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继位,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

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

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

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材P91)“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

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

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江南地区渐成为富庶之地。

江南地区的开发具备以下优越的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动力(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南朝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④江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①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植,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与城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南朝时的健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南朝牛车画像砖(教材P91)这块牛车画像砖1957年出土于河南邓州南朝贵族墓。

墓主人身份无考,墓中出土了较多的砖画,题材有规模宏大的出行图及神仙传说、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孝子故事、习俗文化等。

这块浮雕牛车画像砖,是出行图组砖之一。

西汉初,贵族乘牛车,主要是因为缺少马。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乐于乘牛车,主要缘于乘牛车安稳、舒适。

2.南朝青瓷莲花尊(教材P91)南朝青釉莲花尊,1956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钵盂山南齐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莲花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为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

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

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

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

北朝莲花尊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莲花尊。

其上下仰覆两朵莲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高凸而丰腴的莲花瓣纹饰,给人以奇特、雄伟、厚重之感,体现了北方青瓷的特色。

中国以前的经济中心一直是黄河中下游。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获得很大的发展。

青瓷莲花尊——南方工匠以莲花这种当时最受崇敬的佛教象征物赋予青瓷,而且制作得如此精美,说明南方已经能以最先进的生产力来适应统治阶级的精神需要了。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材P92)[答案] 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北方人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教材P92)[答案]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