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传播,引起了全国各城市的普遍关注。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为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打开了各级政府城市发展建设的思维空间。

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规划到“长三角”和珠江“泛三角”的跨省市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都无不体现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

效仿区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区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集宁区、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实践,掀起了大规模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然而,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越需要各级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经营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更加理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关于城市经营与发展,城市政府和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样一种思路,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与管理。

其核心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的全过程。

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勿庸违言,经营城市不是单纯和片面的扩大城市、改建城市,搞标志性建设和政绩工程。

而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与发展,至少应把握三个观念:一是泛资源观念。

即把城市看作是资源整体,包括土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延伸的城市无形资产,如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政策、制度、理念和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需求等等。

二是价值观念。

即城市的资源通过经营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作为现金资本并能进行再投入。

但应当重视城市资源的特殊性、有限性,避免过量地靠资源获取资金,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不能吃子孙的饭。

要有计划地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城市功能与环境,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各系统间和谐发展,走内涵式、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和谐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趋于和谐,城市自身客观的资源和属性,决定了它做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必须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进入市场领域,接受并适应市场规律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规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其内在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一直沿用“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

在传统体制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只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

在这种管理建设发展的模式下,政府只注重了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注重了公益性,而忽视了收益性,造成了长期的城市资产浪费和城市建设发展欠帐等诸多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人们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审视城市,用价值规律衡量城市,认识到了城市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是一笔巨大的国有资产,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这些资产进行重组、营运和盘活,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长期存在的匮乏问题,实现以城保值、以城增值、以城兴城的市场化道路。

然而,在盘活城市存量资产的同时,城市经营和城市的发展又给城市政府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

突出的就是城市地标不断被修改而且越来越高;相反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却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少;片面求大、求洋、求新、求怪;建筑风格不协调、照搬、雷同,城市形象杂乱;珍贵的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几乎成了所有城市的共同点,最终演变为社会问题,我们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指导城市建设的实践近几年,我区许多大中小城市,在学习借鉴区外经营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城市建设发展的路子,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为今后挖掘城市资源,整合城市资产,搭建融资平台,广辟投资渠道,提升城市品位,开辟了一条现实通道。

但是,随着城市的较快发展,城市资源的实物形态不断转化为价值形态,社会服务和保障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必然成为各级政府经营城市的指导思想。

首先,必须明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城市政府是管理和经营的城市主体。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始建初期,城市政府经营城市,把眼光和立足点放在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上,放在从行政指令向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上,对于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但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政府在经营城市上应把目光和着力点放在从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发掘、利用、经营和对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放在城市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上。

不仅要对自身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解决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问题,更应当把构建城市和谐的管理体制,解决好影响构建和谐城市的观念、体制、价格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营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做为落实中央国务院具体措施。

二是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城市规划之中规划是城市经营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城市建设的龙头。

从规划入手,严格控制城市各类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是城市政府实践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的基础。

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以规划为龙头,把城市经营和发展的重心前移到规划各个环节,加强对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规划在功能分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等方面的潜在效益,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和谐城市意义重大。

加大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力度,强化规划对土地供应和城市资源的保护指导作用,建立起保护和控制资源的规划体系框架,把潜在的资源变成人文化、资金化的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把规划的龙头作用发挥好了,从源头上把握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流转,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有一个详和的生存环境。

三是以科学经营城市为主要手段建设城市,拓展资金渠道城市建设的着眼点应当在于开辟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全面有序、依法放开经营性项目建设市场,推进市场化进程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调。

近年来,我区的一些城市也在拓展城市建设资金上做了一些探索:如,呼和浩特市从2000年到现在,全市土地总收益达百亿元,用这笔资金进行了20多个城建项目的改造建设;市区两级政府还通过利用级差地租,调整规划等手段,不仅解决了政府办公场所、职工住宅等大批建设项目,还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扩大了城市规模;再如鄂尔多斯市将东胜区的优势土地进行拍卖,建设新区;东胜区通过拍卖城市道路冠名权,拓宽和打通了多条出口路;目前我区多数城市基本形成了“多渠道融资”的格局。

四是用经营城市的方式管理城市,盘活城市资产,构建和谐城市按照国家“建立法制化监督、长效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管理体系”的目标,我区也将在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青岛、大连等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管理重心下移、事业单位改制等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市政设施及产品的招、租、挂、拍等市场运作,盘活了城市资产,积累了城市建设资金,为构建和谐城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如对道路保洁、养护和绿化等作业权,区街绿化、生态林建设等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市内线路、旅游线路、景点公厕、冷饮摊点、书报亭等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或定向招标,推进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运作。

扩大对道路、桥梁、广场等设施的冠名权,对户外广告等资源进行公开拍卖,盘活存量资产。

(三)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塑造品牌城市在当今市场竞争诸要素中,城市的功能、人性化环境、影响力正在日益成为城市的核心部分。

按照一般规律,人物、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市场资源更容易流向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知名度高的城市。

城市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特别是人文环境的竞争,而人才的聚集靠的是城市的吸引力,靠的是城市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因此,说到底城市间的竞争就是城市品牌的竞争。

城市政府领导城市工作,既是监管人又是经营者。

在监管方面,主要是引导和规范城市的发展;在经营方面,主要是对城市进行经营决策、保持各系统平衡,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各类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更加和谐匹配。

经营一座城市,就是经营一个和谐品牌。

城市的品牌,出自城市的特色。

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肯定不会有永久的魅力。

特色是城市保持永恒生命力的基本因素,失去了特色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凡是去过欧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那就是一个城市一个特色,但共同的特性是适合人居,城市不论大小,都很和谐。

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特色是全方位的国际化和强大的经济服务功能,苏州、杭州的特色在于现代化城区与江南水乡风格的交融及人间天堂的传统美誉,而青岛、大连、厦门等城市的特色则定位于美丽的海滨开放城市,最适合于人类居住。

所以,不论欧美还是我国上述各城市,其魅力和竞争力都不言而喻。

那么,我们内蒙的城市特色究竟是什么?有些城市过去说是塞外历史文化名城,但历史文化的气息一点都看不到;有些提出了“红瓦绿树、蓝天绿地”,但城市规划设计整体缺少和谐的内涵和活力。

多数城市除去少量的红瓦和零星的绿树,天并不蓝、地也是人工绿。

新区建成旧区,旧区又天天处于“改建”之中,大片大片地被推倒重来。

巨大的浪费不说,城市千篇一律,根本看不到自己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轨迹,城市永远都在维修和改造之中。

特色是城市风格的象征,将这一风格融入与此相称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中,就能增强城市的魅力。

保持和发展但不拘泥于传统风格,正确把握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的有机融合,是中外名城建设始终不败、保持品牌,一直追求和遵循的原则。

对于任何城市而言,在建设发展中都应力求保持或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新区则可以充分展现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与成果,处理好环境与人居的关系,让人感到舒适、便捷,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增加外在魅力。

作为地处北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我们必须始终准确地把握好历史、民族、风俗、文化、自然等形态特色,充分做好草原、蒙古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文章。

要强化规划与设计,着力塑造多样化、富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和单体造型,以构成城市的独特内涵和品质,展现其诱人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