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多个方面存在契合点和共同性,两者都倡导以人为本,都强调人本身的创造力和积极品质,都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们的幸福为目标。

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总体、群体、个体三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进行探讨,以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倡导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人们焕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希望、美德、积极品质等,帮助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两者在多个方面存在契合点和共同性,都倡导以人为本,都强调人本身的创造力和积极品质,都以实现人们的幸福为目标。

1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包含很多内容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也蕴含着不少最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观点的凝结、概括和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提出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阐释,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焦国成提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集中地表达一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三个核心价值理念,即“人本”、“公忠”、“和谐”[1]。

徐惟诚等认为,求真、发展、民主、公正、和谐应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2]。

韩震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也就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可以进一步凝练或确立为:民主、公平、和谐、进取。

民主可以包含着自由,公平能够注释着正义,和谐已经蕴涵了人道,进取也包括着开放的心态[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最全面阐释。

报告用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4]。

2 西方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积极品质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5]。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的[6~7],之后这股积极的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

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不应该只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还应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关注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在个人的层面上,关注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群体的层面上,关注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8]。

3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西方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例如勇气、希望、正直、公平、忠诚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等[9]。

两者都着眼于以人为本,都以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人们幸福为目的。

3.1 总体层面——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场重要的心理学运动,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贡献。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想,它倡导积极人生理念,消除了传统心理学过于侧重不良个性问题和消极心理的倾向。

以人为本,既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的人性思想,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主张[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价值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

总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一致,都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激发人们内在积极的方面和创造潜力,迎合了人性的本质,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培育提供了心理基础,使人们更易接受,使其观念更易被人们内化。

3.2 群体层面——营造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家层次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都属于群体层面,在群体层面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倡的思想和精神是为了营造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也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层面,也关注群体层面,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美好的组织系统,着眼人们在什么样的组织系统中更能发挥自我的优势等。

有研究发现,在跨文化研究中,几乎总能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没有政治压力和军事冲突的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牢固的联系。

而且,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

另外,在高福利国家、公众机构运转高效的国家、官民关系和谐的国家里,人们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11]。

这些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也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其深厚的心理依据。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以积极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培育的根本在于发展人们的积极面,构建让人们感到幸福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也就是,为了增强人们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认同,同心同德地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焕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了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发扬和谐精神,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12]。

3.3 个体层面——追求幸福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个体层面,即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指出,社会主义终极价值就是普遍幸福主义,它是统领和规定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的最高价值[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导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社会组织,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着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权力。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生活幸福是营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就是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与和谐美好的社会[11]。

在个体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积极心理学都以实现人们的幸福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倡导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而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积极心理学用实践和科学方法为人们的幸福指出了实现途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纲领,以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为手段,可以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4 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2]。

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关键是价值理念经内化而成为人的行为向导,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能够考虑个体心理因素,能够更大众化,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并内化。

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和科学方法上的较为成熟的心理学取向,无论是总体层面、群体层面,还是个体层面,其研究目的和指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深入人心,更容易被内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对策和思路。

参考文献[1] 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7(1):9-12.[2] 徐惟诚,张博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3(3):52-55.[3]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刍议[J].道德与文明,2009(6):30-31.[4] 杨雪梅,张垚,周舒艺,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EB/OL].[2013-4-3]./18/n/2012/1111/c351073-1 9542676.html.[5] Kennon M.Sheldon,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16-217.[6]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7] Martin E. P. Seligman,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5-14.[8]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3):6-10.[9]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10] 周东滨.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57-59.[11] 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3] 姚茂军,彭家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原因与过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8-19,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