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模考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默契抉别眼花瞭乱海枯石烂B.嘈杂制裁轻而易举人声鼎沸C.娴熟幅射月明风清顾名思意D.藉贯荣膺一泄千里粗制滥造【答案】B【解析】【详解】B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A.诀.别眼花缭.乱;C.辐.射顾名思义.;D.籍.贯一泻.千里。
2.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人情事故,_____一阵晨风拂过,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A.一群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开心而单纯地笑着,依然高昂着头。
B.抬着高傲的头颅,就像一群打着腰鼓,冒着淋漓元气的年轻后生。
C.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D.就像一群打着腰鼓,冒着淋漓元气的年轻后生抬着高昂的头颅。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
首先分析选项中有两个喻体,分别是“年轻后生”和“乡野小妹子”。
本体是向日葵,故喻体应该是“乡野小妹子”。
第二,从句子的主干分析。
不能出现两个主语。
故选C。
二、名句名篇默写3.用诗文原句或文学常识填空。
青青子衿,___________。
(《诗经·郑风》)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
(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世有伯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马说》)临近毕业,好友请你在毕业册上留言,你写下对他的美好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悠悠我心(2)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3)相见时难别亦难(4)四面歌残终破楚(5)将军白发征夫泪(6)然后有千里马韩愈(7)但愿人长久(长风破浪会有时)千里共婵娟(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悠”“残”“婵娟”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虎口下的反思:敬畏常识遵守规则宋晓东①近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消息备受关注。
命丧虎口谁之过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一死一伤的悲剧足以让我们警醒,吃人的老虎用最简单的丛林法则给我们上了一课:要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②老虎吃人,即为常识。
在老虎出没的园区与之保持物理隔离,即为规则。
当跨越规则红线的那一步迈出之时,悲剧已在所难免。
③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来离不开规则的匡正。
无处不在的规则确保我们永续繁衍、社会不断繁荣。
规则规范的社会整体秩序,对个体而言往往体现为约束。
因此,有人就乐于在“小小不言”处打破规则——闯个红灯、插个队——获得一些便利,赢得些许小利。
④当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无伤大雅”的违规不以为意,甚至习以为常时,个别人的违规就演变为集体行为的失范。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共同打破规则的同时,还“巧妙”地相互磨合出一些陋习,比如“人不看车、车不看人、大家都不看灯”的“中国式交规”。
⑤殊不知,违规的成本是巨大的。
还以交通为例,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⑥“不懂事”的老虎以它的生物本能,打破了我们常超越规则的任性。
血盆大口警示我们,规则是带电的高压线,容不得半分侥幸和小聪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对个人来说关乎修养,对家庭来说关乎家风,对社会而言关乎秩序。
⑦血的教训不能只让我们想起猛虎伤人的常识,更应在内心深处刻下对规则的敬畏。
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无不系于每个人对常识与规则的慎思笃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由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新闻材料,引出“要敬畏常识,遵守规则”的中心论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
C.第④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又增添了文采。
D.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用“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八成以上”的事实,论证了“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甚至酿成悲剧”这一观点。
2.下列材料不能论证第⑥段中“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当着将士的面,按纪律处治了他的舅舅。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江河若没有堤岸,便不成其为江河。
D.纪律是达到一切宏图的阶梯。
只要把纪律的琴弦拆去,多少刺耳的声音就会发出来。
3.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做到“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答案】1.C2.B3.示例:敬畏常识,遵守规则,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在生活中,我们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在马路上玩耍,不翻越马路栏杆;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结全选文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选项分析相关知识,判断正误。
其中C 项表述错误,这道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仔细阅读第④段,可以知道,这一段没有运用引用论证这一论证方法,而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本题考查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补充论据时注意以下方面: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②补充名人事例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B项不能论证第⑥段中“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观点。
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意思是事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此题为主观题,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能结全选文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冰心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个冬天的下午。
这一天,郑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学我们的宿舍里来。
我们刚刚介绍过,寒暄过,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
当老舍先生把手伸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的儿子高兴得抱住这位陌生客人的脖子,使劲地亲了他一口!这逗得我们都笑了。
直到把孩子打发走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谈话。
他给我的第一个难忘的印象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
从那时起,他就常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坡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作品。
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关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创作的经过,他们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
他是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时,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并说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味等等。
我自己也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他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
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
这一点,在我们一代的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
那时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
“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也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
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
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为什么总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老舍也跟着大笑了。
因为老舍常常被孩子们缠住,我们没有谈正经事的机会。
我们就告诉老舍:“您若是带些朋友来,就千万不要挑星期天,或是在孩子们放学的时候。
”于是老舍有时就改在下午一两点钟和一班朋友上山来了。
我们家那几间土房子是没有围墙的,从窗外的山径上就会听见老舍豪放的笑声:“泡了好茶没有?客人来了!”我记得老舍赠我的诗笺中,就有这么两句:闲来喜过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
现在,老舍赠我的许多诗笺,连同他们夫妇赠我的一把扇子——一面写的是他自己的诗,一面是胡絜青先生画的花卉,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都丢失了!这个损失是永远补偿不了的!抗战胜利后,我们到了日本,老舍去了美国。
这时我的孩子们不但喜欢看书,而且也会写信了。
大概是因为客中寂寞吧,老舍和我的孩子们的通信相当频繁,还让国内的书店给孩子们寄书,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等。
有一次我的大女儿把老舍给她信中的一段念给我听,大意是:你们把我捧得这么高,我登上纽约的百层大楼,往下一看,觉得自己也真是不矮!我的小女儿还说:“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哪里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作家,去国怀乡的辛酸滋味呢?一九五一年,我们从日本回来。
一九五二年的春天,我正生病,老舍来看我。
他拉过一张椅子,坐在我的床边,眉飞色舞地和我谈到解放后北京的新人新事,谈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励和关怀。
这时我的孩子们听说屋里坐的客人是“舒伯伯”的时候,就都轻轻地走了进来,站在门边,静静地听着我们谈话。
老舍回头看见了,从头到脚扫了他们一眼,笑问:“怎么?不认得舒伯伯啦?”这时,这些孩子已是大学、高中和初中生了,他们走了过来,不是拉着胳膊抱着腿了,而是用双手紧紧握住“舒伯伯”的手,带点羞涩地说,“不是我们不认得您,是您不认得我们了!”老舍哈哈大笑地说:“可不是,你们都是大小伙子,大小姑娘了,我却是个小老头儿了!”顿时屋里又欢腾了起来!一九六六年九月的一天,我的大女儿从兰州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娘,舒伯伯逝世了,您知道吗?”这对我是一声晴天霹雳,这么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人,怎么会死呢!那时候,关于我的朋友们的消息,我都不知道,我也无从知道……“四人帮”打倒了以后,我和我们一家特别怀念老舍,我们常常悼念他,悼念我们的朋友!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龙须沟》重新放映的时候,我们都流下了眼泪,不但是为这感人的故事本身,而是因为“人民艺术家”没有能看到我们的第二次解放!关于老舍,许多朋友都写出了自己对于他的怀念、痛悼、赞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