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 螳螂捕蝉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学会前后比较阅读,弄明白为什么少年能够使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认识到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

4.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教的准备:有关螳螂和蝉的短片学的准备:完成预习单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看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又能收获些什么。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注意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要写的略小,右边是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堂”和“郎”。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1)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指名说,并尝试说说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及认识。

)(2)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3)指生读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齐读。

(4)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为时已晚)3. 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通过大家的进一步学习,一定会弄明白。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明确标准:①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自读情况:先指名分小节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诸侯:(注意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

)沾拱禀bǐng报(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乘虚而入侍奉(3)理解词语:毫不介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2. 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在划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分段理由。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较为合理且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划分方式。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 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他们的意见一致,都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但大臣们劝说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

)(1)你从哪看出来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大臣们劝说吴王,结果是失败。

从第十二自然段中看出少年劝说成了。

)(2)指名同学来有感情朗读第1节。

思考:本节的三句话写了什么?从每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①指名交流:从“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看出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弊大于利;②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大臣说这句话的原因。

③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畅饮美酒;重奖群臣)(同座讨论,全班交流。

)④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出示相关句子:(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⑤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

(词性:动词、形容词)从死字里感受出吴王的霸道、专制、固执和暴戾)⑥我来采访一下,如果你们是吴王?为什么非要攻打楚国呢?(预设: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⑦老师总结,进一步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方,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时期,谁厉害谁就称霸一方。

既然吴国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为什么到嘴边的肉不吃呢?所以吴王说“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体会出吴王的霸道、专横、固执。

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

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议论什么呢?生交流。

(3)(出示课文12节)指名同学读第12小节。

①这一段话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恍然大悟;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②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③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后对照起来看,然后提出自己最想弄清楚的问题。

(重点筛选出问题:吴王为什么突然由原来的固执变得恍然大悟呢?或为什么大臣没有奏效,孩子的话却有效。

)④他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妙招让吴王回心转意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2.交流:(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①出示课文挂图,指导学生观察。

板书:螳螂捕蝉②出示:9、11节——指名同学来读③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预设交流:(“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④ 现在,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⑤ 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⑥ 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板书)黄雀 少年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描绘出楚国、吴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其他诸侯⑦ 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2)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12节:(出示课文12节)生读,谈领悟。

①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说说你的收获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事情要全面。

要瞻前顾后,不要见利忘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就是全盘考虑问题。

)②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

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啄食) (打)(捕) (攻打) (乘虚而入)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头,可以借鉴老师给你的方式:出示:③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

)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④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大王是领导者他肯定会教训人如果以后开会他还会提起此事,作为反省他会说什么啊?(一个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做任何事情也要考虑身后的隐患)(大王我还要送一句名言给你们------人在幸福之中,不可忘记跟在后面的灾害或痛苦。

)3. 小结: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

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4. 学生分角色朗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一部分。

环节三:回归整体——总结课文。

(六)总结课文: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七)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自由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意思。

(2)理解三个“其”。

(3)找找哪句话生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齐读。

(4)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哪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齐读。

2. 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

(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有的同学整天不学习,沉迷网络游戏;有的企业老板为了自己利益,掺假造假……)3.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俗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 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八)作业学生复述课文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六、板书设计10 螳螂捕蝉(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眼前利益 身后祸患(啄食) (打)(捕) (攻打)(乘虚而入)楚国吴国其他诸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