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人教版选修二第1章第1节抗生素及其合理使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合理使用抗生素。

2.教学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三、学习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抗生素的使用很普遍,因此这一节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教学中尤其要突出“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教材设计思想。

具体建议如下:关于抗生素在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既要讲“史话”,还要讲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生各种炎症时,通常要使用相应的抗生素。

正是抗生素帮助我们治愈了多种疾病。

教学中可以从“史话”说到现实;也可以从现实说起,再回顾历史。

关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资料分析,一定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联系诸如细菌的正常结构、蛋白质的合成、内环境稳态、自然选择、食物链等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上述问题。

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以结合上述资料分析,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讨论,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不应直接灌输给学生几个条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给学生两个患病的宝宝,让学生讨论宝宝患病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病原体感染?学生回答:病毒、细菌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给学生展示这些微生物的图片。

再提出问题:“这些微生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你是医生你怎样诊断孩子的病因及给家长提供怎样的治疗方案?”学生回答:通过验血,诊断是哪种病原体感染,根据病情给孩子开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药物,如果很严重建议静脉输液。

实际上医生一般不建议静脉输液抗生素,因为长期对宝宝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容易产生耐药菌。

那么抗生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最初的产量很高吗?导入抗生素的史话(二)教学过程1、抗生素的史话尽管早在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就发现了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有效地杀死细菌,但是,当时提取青霉素十分困难,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青霉素的应用价值。

“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88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洛克菲尔德。

弗莱明从伦敦圣马利亚医院医科学校毕业后,从事免疫学研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一名军医,研究伤口感染,他注意到许多防腐剂对人体细胞的伤害甚于对细菌的伤害,他认识到需要某种有害于细菌而无害于人体细胞的物质。

战后弗莱明返回圣马利亚医院。

1922年他在做实验时,发现了一种他称之为溶菌酶的物质。

溶菌酶产生在体内,是粘液和眼泪的一种成份,对人体细胞无害。

它能够消灭某些细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对人类特别有害的细菌面前却无能为力。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弗洛里和钱恩在查阅文献时,注意到弗莱明的发现,决心攻克提取青霉素的难关。

1941年他们研究出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

1943年,青霉素用于临床治疗,使成千上万的伤员和病人得到救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共享了194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和利用蓬勃发展,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种,在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比19世纪延长近一倍。

(教材第5页资料卡)1944年,发现了链霉素,打破了“痨病无药可医”的禁区。

1947年,发现了氯霉素1948年分离出了金霉素1950年提取了土霉素2、抗生素的种类目前常用抗生素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如青霉素类。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氨基糖以甙键与氨基环乙醇相结合,如链霉素。

四环类抗生素:含四环稠环基本结构,如四环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大环内酯为基本骨架,如红霉素。

抗癌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为7,8,9,10-四氢-5,12丁省醌衍生物为配基,并在7位或10位通过甙键与一个或几个糖或氨基糖结合,如柔红霉素。

多肽类:含肽键,如杆菌肽。

其他:结构不同但尚未形成系列的抗生素,如新生霉素。

那么抗生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3、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抗生素:是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种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随着制药业的发展,人们对抗生素的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来源上:除了微生物能产生抗生素之外,植物动物都能产生抗生素。

从性能上:从单一抑制细菌,发展到抑制病毒和寄生虫。

(2)、细菌致病的机理(3)、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b、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

c、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

d、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或所需酶的合成。

4、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开始使用时,人们普遍认为它能有效地杀灭细菌而对人体无害。

但是近60年的实践说明,细菌可以针对一种甚至几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1)、细菌的耐药性细菌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再通过耐药性基因控制合成相关的酶来分解抗生素。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自然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2)、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a、某人生病时,医生给他开了一些抗生素药物。

此人考虑到“是药三分毒”,因此当病情稍微好转时,就立即停止服药。

而按照医生的意见,还应该再服药一两天。

也有人为更快地控制病情,自行在医嘱的基础上加大服药量。

问:病还没好就停止用药,体内还有一部分病菌没有被杀死。

保留下来的病菌可能会有什么特点?如果以后由这样的病菌引起类似的疾病,再用同样的药还那么有效吗?b、当某人的身体出现炎症时,他觉得上医院看病太麻烦,就直接上药店购买一些抗生素药物服用。

以前这么做,相同的炎症也治好了。

问:即使不考虑是否能对症下药,自己直接去药店购买抗生素使用,可能还会留下哪些隐患?c、平常使用的消毒液、洗手液里,加入抗生素成分后,除菌效果更好,所以得到一些消费者的欢迎。

d、有人在栽种农作物和饲养禽畜时,为了更有效地防病灭菌,就在农药或饲料中添加多种抗生素。

问:资料3、4所列举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这些做法对人类健康会有哪些危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进一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坏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误区呢?(3)食用抗生素的8个误区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误区3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误区4: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误区5:一旦有效就停药。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使用抗生素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讨论回答。

(4)、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①严格掌握适应症②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③病毒性疾病不宜采用抗生素④使用前做药敏试验⑤新生儿、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毒性大的抗生素⑥严加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⑦应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过敏反应教师提出问题:(5)、怎样使用抗生素才能既治病,又尽量避免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避免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呢?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教材,回答。

首先,生病时应经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

同时,瓜果蔬菜食用前应充分洗涤,以除去残留的耐药性细菌和抗生素。

第三,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应尽量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并加强农畜产品中抗生素含量的检测。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1.回忆你和家人是否有过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做法。

2.向你的家人和朋友介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3.社会中还有哪些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第1章第1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一、抗生素的史话二、抗生素的分类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四、合理使用抗生素(五)课堂练习1. 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它的使用帮助人类战胜了多种疾病。

关于抗生素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周围有人感冒发烧时,可以吃些抗生素以防被传染B.上呼吸道感染、咽痛等病毒性疾病应抗生素治疗C.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也有副作用,没有一种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D.使用某抗生素一两天后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应尽快用其他抗生素2.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非编码区对于抗虫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不可缺少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至近缘作用,从而造成基因污染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3.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4.下列使用抗生素的事例有可能是你或你的家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请分析其合理性,如果不合理,你认为该怎样做。

(1)甲患了轻微的普通感冒就立即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他认为早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更早地痊愈。

(2)医生给乙开了5天的抗生素药物,乙吃了3天病情就已经好转,乙认为继续服用会伤害身体,于是就停止服用,并将这些药物保留下来以备下次患相同的疾病时再使用。

(3)丙每次上医院都要求医生开最好的抗生素药物,他认为好的抗生素药物有利于自己的病情更快地缓解。

(4)丁每次生病都是上药店购买认为适合病情的抗生素药物,而且每次都是选择广谱抗生素药物,因为他认为这有利于杀死更多的病菌。

5.有一个乳制品生产厂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发现有一批从某地收购的牛奶,几乎无法发酵。

请分析其原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导入新颖,主要授课方式是教师讲解及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诸如细菌的正常结构、蛋白质的合成、内环境稳态、自然选择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合理使用。

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讨论,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不应直接灌输给学生几个条目。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