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药物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药物


16
临床应用
敏感菌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
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显 效 肠道感染(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副伤寒) 呼吸道感染 (肺炎球菌、支原体)、肺部及支 气管感染 TB:氧氟、环丙、左氧、司氟(帕)(二线药) 绿脓:氧氟、左氧氟、环丙 其他 骨髓炎、关节感染、五官科感染、伤口感 染、化脓性脑膜炎(氧氟、环丙、培氟)
氟罗沙星
洛美沙星 培氟沙星 托氟沙星 司帕沙星
400
400 400 300 200
90~100
90~100 90~100 – 77
11
6.3 7.5~10 4.7 16~20
4.4~6.8
3.7 3.8~5.6 1.9 0.62
110
127 139 69 160
50~65
70 11 45 12
32
14~25 20~30 37 37~42
1990年后上市
第四代
莫西沙星 、吉米沙星 曲伐沙星(肝毒,停生产)
7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
抗菌谱广:G+、G-细菌、厌氧菌、军团菌、衣
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作用机制 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 菌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PAE较长
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27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G. Domagk 1895 - 1964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格· 多马克(G. Domagk)在对染料的抗 菌作用进行研究,1932年经过千百次试 验,发现和临床应用成功第一种磺胺药 物前体药Prontosil(百浪多息),使得 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荣获1939年诺贝尔奖
13
耐药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出现细菌耐药性,
其机制主要是染色体突变,不存在质粒介导的耐 药性。 耐药机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3种机制并存
细菌DNA促旋酶亚基A或拓扑异构酶变异,亲和力下降 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 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
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大都相同,因此可出现交叉耐
18
药物相互作用
H2受体阻断药及Mg2+、Al3+、Ca2+、
Fe2+降低其生物利用度,避免同服 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CNS兴奋、惊 厥的发生率 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 避免合用
19
常用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
F为35~45%,血浓度较低
喹诺酮类、磺胺类 及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广东药学院 药科学院
目的和内容
掌握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
抗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掌握磺胺类药SD和SMZ合用TMP增 效机理 了解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的临床 应用
2
重点
喹诺酮类作用机制,三、四代药物主要
抗菌特点和临床应用 磺胺与TMP合用增效机制
不良反应较小
8
抗菌作用(第三代)
抗菌谱广
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
杆、淋球——强;绿脓(环丙、氧氟) G+菌:金葡、链球——敏感 分枝:(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9
DNA复制
10
A
A
DNA的复制、RNA的转录、DNA的转位、重组和修复都要 求DNA处于负股超螺旋状态。任何的解旋都会产生过多的 DNA正股超螺旋,而回旋酶(又称为拓扑异构酶Ⅱ)的作用 就是将其转变为负股超螺旋。在革兰阴性细菌,喹诺酮类的 靶位是回旋酶。而在革兰阳性细菌,喹诺酮类药的靶位是拓 扑异构酶Ⅳ
链球环丙),对MRSA高浓度抑制;对支原体、 衣原体强;分支杆菌有效 t1/2长(17.6 h),1次/d 主要用于敏感菌(含厌氧菌)及耐药菌、支原 体、衣原体感染、第二线抗TB药 不良反应 光敏性皮炎
26
第四代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克林沙星
(clinafloxacin)等 对G-菌、厌氧菌具有高活性,优于环丙 对金葡、肺炎球菌亦优于环丙、司氟 对MRSA有效
酶提高识别力,与磺胺亲和力,提高对PABA
的结合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自身制造PABA,增加酶量 利用外源叶酸等
36
临床应用
流脑
首选SD,Penecillin G 次选氯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呼吸道感染 选用中、短效磺胺,如SD,SMZ+TMP 尿路感染 SIZ,SMZ+TMP
主要用于肠道、尿路感染,亦可用于呼
吸道、皮肤软组织、眼科感染 疗效一般
20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F为60%~80%,比其他喹诺酮低,除诺氟外。 抗菌作用:对G-杆菌最强:如大肠、痢疾、流
感、绿脓等,对 产酶淋球、耐药金葡有效,伤 寒及TB杆菌有效 主要用于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骨关节及 皮肤软组织感染,第二线治疗伤寒及抗TB药
24
氟罗沙星(Fleroxacin,多氟沙星)
抗菌谱广:除一般敏感菌外,对厌氧菌,
支、衣原体强 体内抗菌活性强,(氧氟、环丙) 生物利用度高(近100%) t1/2长,1次/d 主要用于TB,厌氧菌,支、衣原体感染
25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司氟沙星)
抗菌活性及抗菌谱:对G+菌作用强(葡萄球、
21
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
F比诺氟沙星高1倍, 分布广:肺、痰液、骨、耳鼻喉、前列腺均可
达有效浓度。尿液浓度高(与左氧氟沙星并列 首位) 抗菌作用:比诺氟沙星强(一般菌) 主要用于泌尿道、呼吸道、胆道、皮肤软组织、 耳鼻喉、眼科感染等。治疗伤寒及抗TB杆菌时 为二线药。

COOH
FH2合成酶 谷氨酸
二氢叶酸
FH2还原酶 –
四氢叶酸
H2N
SO2NH2
磺胺类 砜类
TMP 乙氨嘧啶 甲氨蝶呤
嘌呤 嘧啶
合成 蛋白质
35
根据作用原理,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不能自己合成, 亲和力低5000-25000倍 同一机制 4、耐药性(交叉)? 耐药性
多数细菌有PABA途径;人体靠外源叶酸,
难点 喹诺酮类之间抗菌谱的差异(对伤寒杆 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敏感性等)
3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Other
synthesized antibacterial drugs)
4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37
肠道感染
溃疡性结肠炎——SASP 肠炎、菌痢——SMZ+TMP
伤寒——SMZ+TMP
外用
创面感染(化脓、绿脓)、烧伤: SML,SD-
Ag(后者强、刺激性小、兼有收敛作用) 眼部感染 SA
疟疾预防
SDM(防疟片2号:SDM+乙胺嘧啶)
38
不良反应
肾损害
难吸收(仅5%),肠炎、菌痢、溃疡病
呋喃西林(furacillin)
内服毒性大,仅外用。烧伤湿敷创面,中耳炎、
在酸性尿中易形成结晶,刺激肾,致结晶尿、
血尿、管型尿,以SD多见。 预防
多饮水:大于1.5l/d 尿量、 药浓 碱化尿液(NaHCO3);预防结晶尿 老年、肾功能不全慎用
过敏反应
皮疹、固定型药疹、药热等,注意用药史
39
造血系统
粒细胞,血小板,再障,缺G-6-PD可
药性
14
药动学
吸收
吸收迅速、完全(>80%),除诺氟沙星外
分布
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
列腺、脑组织中,达到治疗浓度
代谢与排泄
差异较大(见表)
15
10种新喹诺酮类药代动力学参数
单次口服剂量 生物利用度 半衰期 最高峰浓度 分布容积 肾排泄率 蛋白结合率
药物 mg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400 500 400 400 200 % 35~45 60~80 80 85~95 90~100 h 3~4 3.5~5.4 3.8~5.8 5.0~7.0 4.4~6.0 mg•L-1 1.6 1.2~2.8 2.8~3.6 3.5~5.3 2 L >100 307 175 90 119 % 33~38 40~60 52 70~90 85~90 % 10 14~25 35 25 30~40
感、伤寒(SMZ)、绿脓(SML、 SD-Ag) 沙眼衣原体 疟原虫(SDM)
无效
G+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
33
选择性
SD脑膜炎球菌
SMZ伤寒
SDM疟原虫(麻风、结核)
SML、SD-Ag绿脓
34
作用机制
外源性叶酸 前体 (一碳单位)
NH2
蝶啶 +
B subunit
A subunit
喹诺酮类靶点 A——DNA链断裂与重接 DNA回旋酶 B——能量转换,ATP水解
喹诺酮类作用靶点为A亚单位
机制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干
扰DNA复制(主要机制) 诱导细菌DNA紧急修复系 统(SOS) 错误复 制 改变细胞壁成分 自 溶酶
(次要机制)
17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吐、腹内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