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列夫·托尔斯泰》课型:讲读主备:马玮英
审核:铁益农黎晖时间:2012/03/05
学习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背景。
学习重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
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你肯定有所了解,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纪国伟大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等,因其真实而深刻的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
2.你肯定也了解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斯蒂芬·茨威格是文学家,创作范围很广,擅长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
》和《》。
3、读课文,读一遍,找出生字词,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吧。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
锃.()亮炽.()热广袤.()长髯.()
粲.()然一绺.()
()制()造藏()纳()郁郁()欢
()立()群正()危坐()首()眉
诚()诚()无可()疑()然失色
4、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5,再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1.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那么作者在刻画他的外貌时抓住了哪些角度?重点刻画的是哪个?
2. 尝试着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层意。
3.作者在刻画须发、面部、长相等这些方面时突出的是托尔斯泰的哪些特征?同时刻画他的眼睛又是突出他眼睛的什么特征?
8.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1.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2.名言给人前进的力量,托尔斯泰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话,搜集两三条积累在下面吧。
3.这篇课文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
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明和坚强的性格。
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
这张肥胖但很剑意的下半部覆盖着修的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对左拉的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2). 这段描写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从这段描写中学到什么?
4下面就请你大展身手,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神兼备的方法,尝试着描写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的外貌吧。
四.学后记(总结收获)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
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
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
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
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
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
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
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
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
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
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
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
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
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
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