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修改台Βιβλιοθήκη 新课 教学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 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 来的吗?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 2 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 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 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 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教 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 4 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 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 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 6 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 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 6 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 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 会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 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 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 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 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 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 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 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 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 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
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 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 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 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修改台
新课 教学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 懂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
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
新课 教学
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
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
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课堂小结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拓展延伸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导入
第二课时
1.重点学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 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
重点 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 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1、观潮
课题
1、观潮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时间
2 课时
1.认识“盐、屹”等 12 个生字,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理解“笼罩、人声
教学 目标
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下奇观”。
第二段(第 2 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
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 3、4 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
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 5 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 2—5 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堂小结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 拓展延伸
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导入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 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 身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目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修改台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 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 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 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 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 来 了 ,给 你 什 么 样 的 感 受 ? 从 哪 感 受 到 的 ?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 2)作 者 又 是 按 怎 样 的 顺 序 写 潮 来 时 的 景 象 的 ?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 馈 交 流 ,教 师 及 时 引 导 、点 拨 。抓 住 以 下 要 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 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 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 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 3)近 :抓 住 潮 的 形 、声 、色 写 出 了 潮 的 气 势 之 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 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 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 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 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 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 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 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课堂小结 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 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板书
潮来时: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观潮
内容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观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
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
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
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
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
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
他?
新课 教学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 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初读感知。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
5、课 文 中 还 从 哪 能 看 出 钱 塘 潮 的 气 势 雄 伟 壮 观 ?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 快 。余 波 涌 来 ,也 使 江 面 风 号 浪 吼 ,江 水 平 静 后 , 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 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 地 风号浪吼) 6、学 完 课 文 ,你 们 知 道 为 什 么 人 们 称 钱 塘 潮 为“ 天 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修改台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
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导入 新课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 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 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
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
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 读 课 文 ,提 出 不 懂 的 问 题 。小 组 自 己 解 决 有 关 词
语方面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