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姓名:学号: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题目:河北某高校教学楼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成绩专业土木工程题目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年月日评阅教师评语及成绩评阅教师:年月日答辩小组评语及成绩答辩小组组长:年月日答辩委员会意见学院答辩委员会主任:年月日注:该表一式两份,一份归档,一份装入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中。
毕业设计中文摘要摘要根据中学教学楼设计规范和其它相关标准,以及设计要求和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该框架结构教学楼。
按照先建筑后结构,先整体布局后局部节点设计步骤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资料、建筑设计总说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设计说明,以及其它部分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及计算简图确定、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主梁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框架柱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基础设计等。
其中,竖向荷载利用分层法、水平荷载利用D值法进而得到各种作用下结构各杆件的内力标准值。
然后按照最不利组合方式,对各种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组合。
最后在组合中找出各杆件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对构件进行截面设计,选取最安全的结果进行配筋并绘出施工图。
除对本框架进行手算外,还利用了广厦对本结构进行了电算。
关键词:框架;分层法;D值法;内力组合毕业设计外文摘要Title Design of a teaching building in the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AbstractAccording to building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standards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d geological data, I design this framework of the classroom building. After the first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theoverall after the first local node design steps design. Main contents includ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total shows, facade, profile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otherparts of the design; structural layout and schematic calculation of identification, load,stress,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s, main beam reinforcement design and calculation, frame-section design and reinforcement, infrastructure design.Also, the standard values of each members of structure under horizontal load andvertical load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stratification method and “D” method respectively. Next, the internal forces under various loads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most unfavorable combination mode. Finally, the most unfavorable one or several onesin the above combinations to realize section design for members is found. Moreover, thestructure computerization is shown via employing guangsha.Key words:frame structure; stratification; “D” method;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s目录1 引言 (1)2 建筑设计 (2)2.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2)2.1.1 工程概况 (2)2.1.2 建筑技术条件 (2)2.1.3 设计依据 (2)2.2 总平面设计 (3)2.3 平面设计 (3)2.4 交通部分及防火设计 (4)2.4.1 交通部分 (4)2.4.2 防火防烟设计 (4)2.5 立面设计 (4)2.6 剖面设计 (5)2.6.1 层数、层高的确定 (5)2.6.2 卫生间标底的确定 (5)2.6.3 室外高差的确定 (5)2.6.4 窗面积的确定 (5)2.7 构造设计 (5)2.7.1 楼面做法 (5)2.7.2 卫生间楼面做法 (5)2.7.3 地面做法 (6)2.7.4 卫生间地面做法 (6)2.7.5 踢脚做法 (6)2.7.6 卫生间踢脚做法 (6)2.7.7 内墙做法 (7)2.7.8 外墙做法 (7)2.7.9 女儿墙做法 (7)2.7.10 屋面做法 (7)3 结构设计 (7)3.1 设计依据 (7)3.1.1 主要设计依据 (8)3.1.2 结构类型及使用年限 (8)3.1.3 活荷载取值 (8)3.1.4 混凝土材料 (8)3.1.5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8)3.1.6 混凝土钢筋连接 (9)3.2 结构计算原理 (9)3.2.1 地震作用 (9)3.2.2 竖向荷载作用 (9)3.2.3 控制截面及内力组合 (9)3.2.4 位移验算 (9)3.3 配筋计算原理 (10)3.4 结构计算程序 (10)3.5 结构布置 (10)3.6 板、梁、柱截面尺寸的初步确定 (11)3.6.1 梁尺寸初步估算 (11)3.6.2 混凝土强度等级 (11)3.6.3 柱的截面尺寸初步估算 (11)3.6.4 板截面尺寸初步估算 (13)4 横向水平地震力计算 (14)4.1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14)4.1.1 梁、柱线刚度的计算 (14)4.1.2 侧移刚度计算 (15)4.2 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17)4.2.1 荷载计算 (17)4.2.2 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20)4.3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23)4.3.1 横向自振周期的计算 (23)4.3.2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 (25)4.3.3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27)4.3.4 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 (28)5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33)5.1 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34)5.2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34)5.3 活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 (36)5.4 恒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计算 (38)5.5 活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计算 (38)5.6 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39)5.6.1框架的线刚度 (40)5.6.2恒载作用下的分层法计算 (40)5.6.3 活载作用下的分层法计算 (42)5.7 梁端剪力和柱轴力计算 (45)5.8 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 (48)6 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 (49)6.1 框架结构梁的内力组合 (49)6.2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50)6.3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53)7 截面设计 (55)7.1 框架梁截面设计 (56)7.1.1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6)7.1.2 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58)7.2 框架柱截面设计 (64)7.2.1 柱截面尺寸验算 (64)7.2.2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5)7.2.3 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67)8 基础设计 (70)8.1 外柱基础荷载计算 (70)8.2 确定基底尺寸 (70)8.3 确定基础高度 (72)8.4 基底配筋计算 (73)9 楼梯设计 (74)9.1 楼梯结构布置 (74)9.2 内力及配筋计算 (75)9.2.1 楼梯板设计 (75)9.2.2 平台板设计 (76)9.3 平台梁设计 (76)结论 (81)致谢 (82)参考文献 (83)1 引言很多人说在大学,学习四年和玩四年的学生没什么差别,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不清楚别的专业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仅对于我们结构而言,毕业设计确实是我们大学三年综合学习的大检阅,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
本毕业设计题目为《河北省实验中学教学楼设计》。
在建筑方案设计前期,我查阅了《房屋建筑学》等书籍,并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建筑设计的资料。
在绘制建筑施工图阶段,我们宿舍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完满完成建筑设计。
在结构设计前期,我复习了《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知识,并借阅了相关设计规范。
在网上搜集了不少资料,而且做了笔记。
在结构设计中,边电脑输入边用广厦电算,并对比计算结果。
毕业设计的两三个月里,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资料查阅、设计计算以及外文翻译,加深了对新规范等相关内容的理解,巩固了专业知识。
在内力组合阶段,进一步学习了Excel;在绘图时熟练掌握了AutoCAD,PKPM等专业软件。
框架结构设计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在计算过程中以手算为主,辅以一些计算软件的校正。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和疏忽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2 建筑设计2.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2.1.1 工程概况1.建设单位:河北省实验中学2.建设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3.建筑使用年限: 50年4.建筑防火分类:二类5.耐火等级:二级6.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7度7.建筑结构类型:框架9.建筑面积: 5100m210.建筑层数:六层11.建筑高度: 24.3m2.1.2建筑技术条件1)气象水文地质条件:①风玫瑰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②温度:最热月平均33ºC,最冷月平均-6ºC ;③雨量:年降雨量为735mm;④地下水:无侵蚀性,在地面以下8m;⑤地质资料:700mm表土以下为亚粘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200Kpa;2)地面粗糙度:C类,基本风压0.40KN/m2,基本雪压:0.35KN/m2。
场地类别为Ⅱ类,冻土深度0.6m,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0.1g。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1.3 设计依据1.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2.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3.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5.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7.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8.设计任务书2.2 总平面设计1、建筑朝向本设计朝向考虑日照、场地地形、道路走向及周围环境等因素,采取南北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