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
暨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
一、基本情况
在2004年10月23日由等离子党支部组织的党员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
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新四军旧址,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了解这段革命的历史和教训。
我们在早上5点钟出发,大约9点左右到达泾县,然后直接到达位于城郊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进入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是18位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的烈士雕塑,给人以力量和悲壮的感觉,走过90节台阶,是纪念皖南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周围是7个断柱,两个完整的柱子,象征了在1941年1月,这个充满着血腥的日子中,国民党对我们的党和军队、人民犯下的大错,9000多人在8万多敌军的围攻下,七千人或死或伤,或被俘,仅仅只有2000人从中突围到达安全地界,在这个广场中,好像还可以隐约听到激烈的枪战和呼啸的子弹,和厮杀时发出的声音,我们的新四军在敌人10倍的情况下,顽强杀敌直至牺牲,为了信仰为了祖国显出
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好像看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叶挺同志、项英同志、袁国
平同志、周子昆同志等等在危难之际,奋不顾身的形象。
在此我们向这些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和被俘以后惨遭杀害的新四军指战员和战士们敬献了花圈,随后我们进入了无名烈士墓墓室,大理石的墓室显得庄严而肃穆,墓室四壁为钢筋混疑土浇注,中间是一个直径七米的圆形黑色磨光花岗石墓池,墓池中是洁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后边是祭坛。
祭台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墓池上方为一个三米直径的圆孔,光线从上面洒下来,象征着先烈虽然壮烈殉国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
随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新四军旧址云岭,瞻仰了当年新四
军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军部和指战员们住的地方,新四军军部在一所祠堂里面,
项英同志的塑像巍然屹立在军部门前,通过当时召开会议的场地后,进入后边的展览室,参观了当时使用过的武器及一些生活用品及一些办公用品,并且在此较为形象深刻的通过摆放在中心的两个沙盘,了解到新四军在皖南的发展情况和战斗情况,并且详细了解到当时皖南事变下新四军的战斗情况,其中在最后的战斗
中,有几位女战士不愿被敌人俘虏,手拉着手从悬崖上跳下,壮烈牺牲,叫人不
仅扼腕叹息,嗟叹不已。
项英同志和其他同志在潜伏一段时间后,由于刘厚总的叛变,惨遭杀害。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二、主要体会
就此事件本身来讲,这个事变中国民党的背信弃义,突然发动袭击,造成我
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叶挺军长谈判被俘,项英副军长牺牲,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这一事件对党的革命事业是一大损失,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对国民党所抱的幻想彻底破灭,实际上从毛泽东几次催促他们北上时,就已经表达了不要对国民党抱有任何幻想。
但由于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建起时较为稳定,各方面基础不错,就迟迟未动,而此时国民党已经悄悄的集结了8万军队,布下口袋。
对战争的判断及对国民党的相信,同时战事时的不断贻误战机,是我们在这次事变中吸取的主要教训。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皖南事变具体实践由于失利使下一步新四军更大得往前发展,甩开了国民党限制,得到了更快更大的发展,摆脱了一切羁绊,由坏事变好事。
实际上新四军军部这一块在整个华东抗日根据地里面作用已经非常小了,江北有江北的指挥机构,江南有江南的指挥机构,都归属这一块直接领导,而国民党在这次事变中背负着特别大的
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很多力量开始分化,这也是对其行为的一种惩罚吧。
从这个事件中,对我来讲,主要是从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克服困难,
在泾县这个两边是国民党军队,南边是日本人的特殊环境下发展壮大的革命业绩
油然而生敬意。
他们住的极其简陋,最高指挥官仅仅是一间很小的卧室,简单的家具和洗嗽用品。
外边就是会议间,可见当时的工作也是非常之忙。
我们在这些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下,用鲜血和头颅建立的新中国的安静而平和的日子
中,我们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发奋、更加向上的为我们的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面对着烈士,面对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勇士们,我们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和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更上一层楼。
在生活中,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勤俭为国,学习他们为了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甘受贫寒,俭以养德,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虽然我们
现在的日子正在奔向小康,但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平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我们大家勤俭持家,才对我们现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支持。
三、几点思考
通过这次参观,有几个问题还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其一,如何在新的时代和
环境下,继续发扬烈士们的遗志和精神,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
其二,
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本职工作,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加以结合。
其三,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物质如此丰富,如何继续保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
艰苦朴素的精神。
其四,烈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
我们应更广泛的宣传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优秀品德。
青山埋忠骨,绿水慰英灵。
安息吧!同志们,您们的英勇业绩将永垂千古,
激励着后人前进。
时间:2004年10月27日星期三
报告人:刘大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