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九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的意境。

三、了解炼字炼句的精妙。

四、背诵这两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善于写文章。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善画。

她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文化修养也很高。

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后来金兵入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逃往南方。

在混乱局势中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患病不愈,死于建康(今南京)。

此后李清照便只身飘泊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在凄凉困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人。

她写过一篇《词论》,对于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分别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她主张“词别是一家”,不能像诗那样可以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题材,因而她的词在艺术上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在思想内容上终不免有所局限。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永昼(zhòu)暗香(ònxiōng)盈袖(yíng)消魂(hún)雨疏风骤(shū zhòu)2、理解下列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

东篱:指种花的地方。

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黄花:菊花。

【重点解读】醉花阴这首词表达了佳节怀人之思。

上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眼前实景,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可以想象得到,在天气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

“永昼”“销”传达的都是时间概念。

“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

紧接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再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备感惆怅。

下片第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

“东篱”指地点,同时也是“菊花”的代称(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

因为陶渊明的关系,这句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沾一点脂粉气,而透出一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

下一句“有暗香盈袖”,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有“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正是借折花赠远以表达怀人之思。

至此,诗人虽未明言感时怀人的心绪,但她的孤独寂寞之感,伤时叹逝之情,已寓于字里行间。

词人把节日离索的深沉感情留在结尾处,使高峰突起,扣人心弦。

“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帘卷西风”四字,既写情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

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如梦令这首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

词的内容非常简单,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而花瓣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不仅语言精练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

全词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出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

(选自《宋词三百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研讨与练习】一、朗读这两首词,体会“人比黄花瘦”和“应是绿肥红瘦”中两个“瘦”字的含义。

此题旨在让我们揣摩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不但写出词人外在的消瘦,而且写出词人的憔悴和内心的忧郁。

“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瘦”字,是拟人的写法,在于写出花儿的凋谢和枯萎的形象,并蕴涵词人的郁闷心情。

二、细读《如梦令》,根据词中情境编一段词人与侍女的对话。

此题旨在训练我们理解词意,展开想象,进行表述的能力。

【参考答案】略。

三、背诵这两首词。

略。

【有关资料】词作赏析(一)《醉花阴》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见元代伊世珍《嫏嬛记》)。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

“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春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并且是词眼。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

他们一起研究文艺学、金石学,生活美满。

婚后不久,明诚离家远游,清照不忍相别。

这首词没有明写相思,而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

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就已点出离愁。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魂销。

最后用“人比黄花瘦”结束全篇,“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人比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

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二)《如梦令》这是一首写女词人闺中生活的小词。

词意与唐孟浩然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和唐韩偓五绝《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

”二诗相似。

它揭示女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请看她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

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

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像“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

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情,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

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

“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仅一首小词,寥寥数语,就能在描摹中寓深美主题,流露了女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在锤炼中出天然言语,显示了女词人的创造心力;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传神而有致;在韵律中求抑扬声调,传情而动听。

四美具备,堪称词中楷模。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步练习】一、课内阅读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诗词都讲言简意丰,通过读者去想象补充才有味道。

“浓睡不消残酒”一句,它包含哪些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绿肥红瘦”一语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通俗自然,清新别致,广为传诵。

其主要表现方法是什么?它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拓展阅读下列词,完成后面题目。

(一)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临安(杭州)所写。

上片的最后三句,应是哪一项()A.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B.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