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hap.4.连锁遗传规律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chap.4.连锁遗传规律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连锁遗传规律》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连锁: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遗传的现象。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PL/pl。

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Pl/pL。

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不完全连锁(部分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

交换: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交换的过程:杂种减数分裂时期(前期Ⅰ的粗线期)。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交换值(%)=(重新组合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其一定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基因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连锁遗传图:通过连续多次二点或三点测验,可以确定位于同一染色体基因的位置和距离⇒可绘成连锁遗传图。

绘制连锁遗传图:以最先端基因为0,依次向下,不断补充变动。

位于最先端基因之外的新发现基因⇒应把0点让给新基因,其余基因作相应变动。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两点测验:先用三次杂交、再用三次测交(隐性纯合亲本)分别测定两对基因间是否连锁,然后根据其交换值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测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

单交换:在三个连锁基因间仅发生了一次交换。

双交换:在三个连锁区段内,每个基因间都分别要发生一次交换。

干扰:在染色体上,一个交换的发生是否影响另一个交换的发生?根据概率理论,如单交换的发生是独立的,则双交换=单交换×单交换=0.184×0.035×100%=0.64%;实际双交换值只有0.09%,说明存在干扰。

表示干扰程度通常用符合系数表示。

符合系数: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

符合系数常变动于0→1 之间。

符合系数等于1时,无干扰,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符合系数等于0时,表示完全干扰,即一点发生交换后其邻近一点就不交换。

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成对的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常染色体:其它各对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

常染色体的各对同源染色体一般都是同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基本相同。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有关。

例如,哺乳动物的雌性个体具有发达的乳房、某种甲虫的雄性有角等等。

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限性遗传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差别。

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或称为性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

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例如,羊的有角因品种不同而有三种特征:①雌雄都无角;②雌雄都有角;③雌无角而雄有角。

以前两种交配,其F1雌性无角,而雄性有角。

反交结果和正交相同。

二、填空题1、交换值越大,连锁强度越__________,基因间的距离越__________。

(强,越近)2、在遗传学中,重组率也称为__________。

当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时,重组率为__________,当两对基因为完全连锁时,重组率为__________。

(交换值,50%,0)3、性状连锁遗传时,F1配子中总是亲本型配子数__________,重新组合配子数__________。

(偏多、偏少)4、当两对基因为连锁遗传时,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__________50%。

(<)5、当两对基因为连锁遗传时,其重组率总是__________50%。

(<)6、交换的过程:杂种减数分裂时期(前期Ⅰ的__________)。

(粗线期)7、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的两个不同成员上。

(一对同源染色体)8、玉米F1的100个孢母细胞中,交换发生在Cc和Shsh相连区段之内的有7个,则这两对基因间的重组率为__________。

(3.5%)9、两对连锁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的百分率,恰是交换配子(重组型配子)百分率的__________。

(一倍)10、相引组交换值为__________,两种重组配子各1.8%。

(3.6%)11、相斥组交换值为2.99%,两种重组配子各__________。

(1.5%)12、由性染色体决定雌雄性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雄杂合型XY,雌杂合型ZW)13、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成对的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常染色体:其它各对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

常染色体的各对同源染色体一般都是同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基本相同。

如:果蝇n=4,雌:3AA+1__________,雄:3AA+1__________。

(XX、XY)14、色盲性连锁:①控制色盲的基因为隐性c,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带其等位基因;②由于色盲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人在基因杂合时__________;而男人Y基因上不带其对应的基因,故男人色盲频率__________。

∴女:X C X c杂合时__________,只有X c X c纯合时__________;男:Y 染色体上不携带对应基因,X C Y__________、X c Y__________。

(仍正常、高;非色盲,才是色盲;正常,色盲)15、连锁遗传规律指当两对基因位于一对__________染色体上时,F1产生新组合配子的频率决定于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当距离愈近,连锁强度愈__________,新组合配子的频率愈__________;当距离愈远,连锁强度愈__________,新组合配子的频率愈__________。

(同源,强,低;弱,高)16、在三点测验中,已知AbC和aBc为两种亲本型配子,ABc和abC为两种双交换型配子,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A在中间)17、交换值的变幅在__________之间,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距离越__________,连锁强度越__________。

(0-50%,近(远)、强(弱))18、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__________之间。

(0→50%)19、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__________,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的交换__________。

(越大、越少)20、交换值→50%,连锁强度__________,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的交换__________。

(越小、越多)21、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常以该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距离-遗传距离)22、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1)三对基因皆独立遗传时,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比例为__________;(8,相等)(2)其中两对基因连锁、一对独立遗传时,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比例为__________;(8,两类-每四种相等)(3)三对基因都连锁时,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比例__________。

(8,分四类,每2种相等)五、简答题1、试述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和连锁交换规律的实质?答: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而发生分离。

独立分配规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独立遗传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而发生分离,而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而随机组合。

连锁互换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各对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而发生分离,而非等位基因之间会因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同源区段的互换而发生重新组合。

2、交换型配子产生的过程是什么?答:交换型配子产生的过程分以下几步:(1)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它们带有两对杂合基因(AB/ab),每条染色单体含2条单体。

(2)在粗线期:少数的性母细胞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但姊妹染色单体仍相互靠近,大多数性母细胞内未发生交换。

(3)在后期I:交换的性母细胞内已交换的染色单体片段随所在着丝粒到达细胞一极,结果每条染色体含一条交换的单体和未交换的单体,未交换的性母细胞内染色体只带亲型单体。

(4)在后期II和末期II:随着染色体的分裂,两条单体分开,结果原来交换的性母细胞可形成4种配子,两种亲型和两种交换型,未交换的性母细胞只产生亲型配子。

3、连锁和交换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答:(1)连锁遗传可发生基因重组,成为变异的来源之一,而且连锁遗传的稳定性较强。

(2)交换的配子数总是少于亲型配子数。

两对基因间的交换率总是低于50%,这是因为只有在100%的性母细胞都发生交换才有一半的交换型配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3)交换率是交换的性母细胞百分率的一半。

因为任一交换的性母细胞所产生的4个配子中总是有两个亲型的,两个交换型的。

(4)交换不仅可发生在基因与基因之间,也可发生在基因之内,形成众多的重组子。

(5)生物的交换一般是对等的,即互换,但也有不等交换,结果造成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4、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的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案:在连锁遗传中,交换值的变动幅度在0-50%之间,交换值越大,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则两个基因的连锁强度越小;交换值越小,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连锁强度就越大。

5、影响交换率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基因间连锁强度或基因间距离:两基因间相距越近,交换率越小;反之则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