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附答案)

2017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附答案)

2017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消遣.(qiǎn) 教诲.(huì) 荒诞.不经(dàn)B. 贮.藏(zhù) 沉吟.(yín) 跬.步千里(guǐ)C. 猝.然(cù) 胆怯.(qiè) 不速.之客(sù)D. 呜咽.(yàn) 分歧.(qí) 蓊.蓊郁郁(wěng)【答案】C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篇幅狭隘奏鸣曲B. 簇新摇篮挖墙角C. 烟霭伺侯杀手锏D. 辨论斑驳踢踏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挖墙脚;C伺候;D辩论。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量子通信成功演示启示国人:在创新方面,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

B. 要细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责任清单,对不作为、慢作为的部门和人员予以..问责。

C. 讲好浙江故事,展示好浙江的人文之美,是建设好文化浙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D. 在全运会男子200米决赛中,谢震业打破全国纪录,继百米大战后一再..获得金牌。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一再:一次又一次地。

不合语境,应该改为“再次”。

A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

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

多用于贬义。

符合语境。

B予以:释义为给以。

符合语境。

C不可或缺,意思是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

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

符合语境。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将为打造金砖国家下一个“金色十年”贡献新倡议,搭建新平台,注入新活力。

B. 通过特色民俗活动,使大家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C. “艾滋病防治宣传校园行”旨在提升公民防艾抗艾意识,改进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D. 《战狼Ⅱ》表达的不仅仅是大国崛起的集体共识,而且是国内许多观众的英雄梦想。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C搭配不当,“改进……歧视”搭配不当。

D把“不仅仅……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

5.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对阅读的信仰就是对思想的信仰。

,。

,而不是一个用清晰的思想来观察世界的人。

①正是由于阅读,才使人的感触从目之所及达到了思之能及②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思想的格局③才让人可能超越时空的局限④不阅读,就是躺在书海之中,也只是一个用混浊的眼睛观察世界的人A. ②④①③B. ①③②④C. ①④②③D. ②①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首先从最后一句“而不是一个”,可知和它搭配的应该是第四句“也只是一个”,所以排除AC;①②③三句都是对阅读作用的阐释,但只有第二句有主语“阅读”,其他两句省略了主语“阅读”,所以把第二句放前面,所以本题选D。

6.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孩子们的脸,像朝阳下初开的百合花,显得如此的鲜嫩、光洁。

(比喻)B. 车过故乡,钱塘江隔岸的青山,万笏朝天,渐渐露起头角来了。

(借代)C. 池塘里,只剩下些残叶,荷花们蜷缩在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

(拟人)D. 杨梅有多么奇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

多么甜美的滋味呀。

(排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万笏朝天”是比喻,“渐渐露起头角来了”是拟人。

7. 下列诗句内容与浙江风景名胜无关的一项是A.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B.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C.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写浙江风景名胜,考生注意选项C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诗句,诗句写的是山西杏花村。

8.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 《齐谐》者,志怪者也C. 毋从俱死也D.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是判断句,其余是省略句。

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一个平民的死比国家兴亡的意义还重大。

C.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也不高兴,因为男子的行为反复无常。

D. 距关,毋内诸侯。

——把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学书”是学习书写,写字;B (即使)一个平民对于国家也有重要意义啊。

C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10. 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从问天到自问,通篇一气盘旋,笔法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上片实写,下片虚写,由实入虚,写词人经历世事变迁后对生命的思考。

C. 运用反衬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D. 结句用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作喻,写出愁之多。

愁之深。

愁之无穷无尽。

【答案】B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B. 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节C.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D. 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乱易整,不武A. 敢以烦执事B. 阙秦以利晋C. 斧斤以时入山林D. 谈笑以死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交代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了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B.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C. 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 选段记事完整,情节生动,文字简洁精练,有很强的表现力,堪称叙事典范。

【答案】11. C 12. A 13. C【解析】11. 试题分析:C“济”是渡过的意思,句意是: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在两地加固城防工事。

12. 试题分析:例句和A都是“用”;B目的连词,来;C按照;D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13. 试题分析:C“坚持正义的品质”错,文中没有体现。

14. 下列对《品质》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

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

A. 文中肖像描写用皮革喻示格斯拉实诚、谨严的性格,可谓形神兼备。

B. 格斯拉眼睛“好像在迷恋着理想”,透露出他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

C. 哥哥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所以定靴的时候常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

D. 强调格斯拉兄弟“很想像”,暗示他们都具有朴实、严肃、勤苦的物质。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哥哥性格懦弱,没有主见”分析错误,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更虚弱、更苍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点的产生,最初是读者读书的一种心得的记录、标志,其目的未必是为了教授他人的写作。

正如清人张潮在《虞初新志·凡例》中说的:“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

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

敢谓发明,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

”如果说断句是为了意义上的理解,那么评点便是对于作品艺术的体会了。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评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

阅读过程的评点,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增强了记忆,这是符合阅读心理需求的。

评点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宋代之前,传统的文学批评讲究对于批评对象知人论世,追源溯流,其批评则重在对批评对象作总体审美把握的品第,而很少是对文本的具体入微的批评。

评点之学恰是转向对文本的语言分析和形式的批评,其特点在于为人指点创作的具体途径,从“作文之用心”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对于作品的用词、造句、修辞、构思和结构上的抑扬、开阖、奇正、起伏等方面的艺术技巧进行评点。

它是一种综合性、实用性最强的批评方式,除了文学批评、鉴赏之外,它对于古代修辞学、写作学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历来论者对于评点之学的评价偏低,这可能与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精妙只可妙悟而难以言传的观念有关。

评点传授技巧作法,予人以方便法门,不免落了言筌。

但是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引导人们从创作的角度去欣赏揣摩艺术,并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评析,有时虽不免琐碎细杂,但比起玄之又玄的空谈,自有其合理性。

宋代是文化高涨的时代,许多学者都做了普及文化的工作。

选集与评点的结合,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的工作,它对初学者起了启蒙的作用。

评点的阅读对象是一般的读书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要出路和目标就是走科举的道路。

因此评点自然就与科举有难解之缘,而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和功利目的。

评点之所以兴盛,也与社会需求有关。

评点既提供了作家的作品,使读者可以阅读原著,而不像诗话一样单纯是批评家的感想与评论;评点还提供了批评家的评论圈点,这样比一般的选本总集又多了一种借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比较、参照。

所以评点方式把作者、读者与批评家三者密切联系起来了,故成为一种人们普通喜爱的通俗的批评方式。

(节选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15. 下列对文中“评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评点产生的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教授他人写作。

B. 评点讲究语言分析和形式批评,作总体审美品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