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院能否依职权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有效合同

法院能否依职权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有效合同

法院能否依职权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有效合同

郅四清[案情]:

1989年河北省易县林业局在易县西陵镇太平峪村裤衩沟荒山建立红果基地,村委会公开向外发包,村民苏某与村委会达成口头协议:承包裤衩沟105亩荒山,承包期30年,收益三七分成,村委会得三成,原告得七成。协议达成后,苏某在所承包荒山上栽种了红果树和黑枣树。但由于植树造林用水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放牧牛羊啃咬伤害种植的树木,找专人看护效果也不好,加之红果价格大跌,自1992年起,原、被告双方均疏于管理、看护,致使红果基地未见效益。

1997年5月23日,经“易县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办公室”请示保定市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厅,并同意将西陵镇20个行政村的1300公顷荒山(含原告方承包的范围),于1997年5月26日规划到“中德”(德援)项目西陵镇板粟、杏树基地(新增项目)。村委会为加入该项目创造条件,发动义务工对荒山开发治理,栽种了部分板粟。

1998年11月11日,村委会未通知苏某解除1989年关于裤衩沟105亩荒山承包协议,便重新向外发包,并与本案第三人赵某签订了《荒山承包协议书》,协议约定赵某承包荒山总面

积200亩(含原告承包的105亩);承包期限为50年。随后,赵某在村委会发动义务工栽种板粟的基础上又栽种了部分黑枣、洋槐等树种。由于赵某管理不善,至今所栽树木零星无几。

2000年5月24日苏某以“1997年村委会在其承包的荒山上栽种板粟侵害了承包户的合法权益;于2000年8月30日诉至法院,要求:1、依法确认原、被告之间的荒山承包合同有效,要求被告继续履行该合同;2、要求被告赔偿因其非法解除承包合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198160元;3、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就原告苏某的损失问题,法院于2001年8月13日委托易县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中心予以价格鉴证,因苏某未能提供相关证据,该中心未能做出价格鉴证。

[裁判要点]:

法院一审认为,1997年5月23日“易县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办公室关于新增和扩充项目区域的请示”,将原告方所承包的荒山规划到“中德”项目西陵镇新增项目区,并获得保定市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厅的批准,属于县级以上统一规划调整生产结构的政府行为,依法应允许被告变更或解除与原告的荒山承包合同;但被告单方解除合同,对原告方造成的损失应予赔偿。因原告不能向法院提供相应证据,对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的请求不予支持。2001年12月22日,法院参照《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第24条第4项的规定作出判决:1、解除原被告双方的荒山承包合同;2、驳回原告方的诉讼请求。3、维持被告与第三人赵某的荒山承包合同。

判决生效后,保定市人民检察院以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为由,于2002年6月17日向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并认为,1993年11月9日《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第24条第4项规定了解除或变更合同的条件之一,即按县级以上的统一规划调整生产结构的。此条做为承包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应是县级以上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的行政行为。而本案中政

府是以投资方、合作方与山地所有权人一起自下而上自愿参与的合作协商行为,不属行政行为。《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在本案中显然不适用。

2003年2月24日,法院决定对本案进行再审。再审认为原审所做(2000)易经初字第04-262号民事判决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参照《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第24条第4项规定判决,适用法律正确。保定市人民检察院的抗诉理由不能成立,于2003年6月25日判决维持本院(2000)易经初字第04-262号民事判决。

原审原告苏某不服此再审判决,于2003年7月10日直接上诉到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4年2月26日,保定市中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依法裁定:撤销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2003)易民再字第02-4号民事判决;发回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重审。

易县法院再审认为,原审判决参照《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第24条第4项规定,属适用法律不正确。原、被告双方1989年荒山承包协议有效,村委会在没有与原告方协商,也没有通知原告方解除合同的情况下擅自解除与原告105亩荒山承包的有效合同,并与第三人签订了承包合同,侵害了原告对荒山的依法承包经营权,原告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请求,依法应予支持。因原告不能提供确实、可靠、充分的相关证据,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中心不能作出价格鉴证,又因原告方对种植、管理所承包荒山的树木投入情况,以及后来的损失情况不能举出相关确实具体的证据,加之争议标的物的树木因时过境迁而灭失,无据估价原告方的具体损失情况,故对原告方赔偿经济损失的请不予支持。依照《合同法》第52条第2项、第107条、108条的规定,参照《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第25条的规定,做出如下判决:1、撤销本院(2000)易经初字第04-262号民事判决;2、原告与被告太平峪村民委员会1989年达成的荒山承包协议有效;3、驳回原告要求被告承担因违约擅自解除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诉讼请求。

[评析]:

关于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之后如何解除合同的问题,是本案的关键所在。

根据《合同法》第93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根据本条的规定,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可以导致合同的解除,此种解除的情形称为协议解除;当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行使解除权的条件,待条件成就时单方解除合同,这种约定解除的情形称为约定解除权。

协议解除与约定解除权是有区别的。协议解除又称为事后协商解除,是指合同成立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而解除合同,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为。约定解除权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在合同成立以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由当事人一方在出现某种情况后通过行使解除权,使合同关系消灭。可见,约定解除权与解除权的行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解除权的行使应当以当事人在订约时或其后约定的解除权条款为前提。合同订立后,一方当事人根据双方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通知对方解除合同,导致合同关系消灭的行为,属于解除权的行使。

应当注意的是,原《经济合同法》和《涉外经济合同法》均规定了协议解除的内容,但未规定约定解除的内容。《合同法》规定了约定解除的内容,符合合同自由原则,体现了合同法对当事人的合同自由的尊重,还能充分发挥当事人双方相互配合和协力的作用,自主解决他们之间的各种纷争,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本条是对法定解除的事由的规定。所谓法定解除,是指合同成立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