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的钝化

金属的钝化


i+
B
B
lg i lg i致 lg ip
图6-6 真实阳极极化曲线与实测 阳极极化曲线的关系
返回
钝化体系的类型
自然腐蚀体系的稳定状态取决于真实阴
极极化曲线和真实阳极极化曲线的交点。根 据交点位置不同,体系可有四种类型。
金属钝化体系的类型
E 真实极化 曲线
Ep
● ia
E

ia
E
● Ep |ic| lgi
2
120 r/min
0
0。5
1。0
1。 5

两种理论的比较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以及成 相膜、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 体系、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 尽管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对金属钝化原因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103 g/m2· hr )
passivation
10
active
5

passive
0
10
20
30
40
50
60
HNO3 /%
Fe(Armco)的腐蚀速度与硝酸浓度的关系(25℃)


钝化现象
研究钝化现象的意义
金属从活态向钝态的转变叫做钝化。
提高金属材料的钝化性能
促使金属材料在使用环境中钝化,是腐
(3) 温度
降低温度有利于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发生,反之亦然

(4) 氧化物膜---金属表面在空气中形 成的氧化物膜对钝化有利
(5) 破坏因素----有许多因素能够破坏金
属的钝态,使金属活化。
这些因素包括:活性离子(特别是氯离子) 和还原性气体(如氢),非氧化性酸(如盐酸), 碱溶液(能破坏两性金属如铝的钝态),阴极
去阴极
金属
氧化膜
电解质溶液
( )
a
M
Mn+
O2-
2OHH 2O
阴 离 子 迁 移 为 主
( ) b
去阴极
金属
氧化膜
电解质溶液
M
Mn+
O2-
2OHH2O
金 属 离 子 迁 移 为 主
表 面 氧 化 膜 生 长 机 理
吸附理论
(1)对金属钝化的解释
活性粒子,如氧原子[O]或含氧粒子(OH-/H2O)(含孤 电子对) ,被吸附在金属表面活性点处(配位键),形成 了含活性粒子的吸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 阳极反应活化能增大(即降低反应活性点),因而金属溶 解速度降低(即钝化)。
返回

金属钝化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当金属的电位由于外加阳极电
流或局部阳极电流而移向正方向时,原来活泼溶解
的金属表面状态会发生突变。金属的溶解速度则
急速下降。这种表面状态的突变过程叫做钝化。
** 腐蚀速度大幅度下降和电位强烈正移
--- 金属钝化的两个必要标志(二者缺一不可)
下列情况是否属于“钝化”?
*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
体产物膜,多数是氧化物膜。
*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
过程的第一步骤。
返回
钝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钝化过程中的电极反应历程(复杂、自学)
膜的离子渗透对金属钝化的作用(自学)
钝化的双极膜机理 当钢铁在水溶液中发生腐蚀时,其表面通常被由水合金属氧 化物或不溶性金属盐组成的多微孔沉积膜所覆盖。一般情况下这 种腐蚀沉积膜具有离子渗透性。根据能优先迁移穿过膜的离子极 性可将沉积膜分为阴离子选择性,阳离子选择性,和双极性。阴 离子选择性沉积膜能加速膜下金属的腐蚀。阳离子选择性沉积膜 则对膜下金属可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ia
E

ia |ic|
Ep
|ic| lgi


|ic| lgi lgi
实测阳极极化
曲线
E
E
E
E
Ecor
E``cor Ecor E`cor
Ecor lgi
lgi
lgi
lgi
真实极化曲线
活性溶解区 活性溶解区 |ic|<ip 活性腐蚀 不锈钢在稀 H2SO4
交点位置
在Ep 自然状态Ecor 例
三点
钝化过渡区
E
lgi
实现自钝化的途径
影响阴极极化曲线
(阳极极化曲线不变)
E
使真实阴极极化曲线向上、向右移动。 (1)使阴极反应在金属表面上更易进行
如铬镍不锈钢在稀硫酸中不能钝化, 加入低氢过电位阴极性合金元素Pt或Pd或Cu,
析氢单一电极反应的 i0 增大,使之能够钝化
lgi E

(2)增加溶液的氧化性
钝化
id3 i
20
23
26
29
32 35
38
41
H2SO4,%
试验时间 360 h 温度 20 ℃
(根据TOMAWOB)
铬镍不锈钢中添加阴极性合
金元素对腐蚀速度的影响
搅拌的影响
E
搅拌
静止
E
钝化
id1 i
钝化
id2 i
返回
金属钝化的理论
研究钝化的方法
(1)电化学法
(2)分析化学方法
(3)放射化学方法 (4)表面物理技术 (5)光学方法 (6)电学方法 (7)力学方法

阳极钝化的阳极极化曲线
阳极反应式 如 Fe Fe2+ + 2e
(1)AB段,称为活性溶解区 (2)BC段,称为钝化过渡区
阳极反应式 如
3Fe + 4H2O Fe3O4 + 8H+ + 8e
2Fe + 3H2O Fe2O3 + 6H+ + 6e 4OH- O2 + 2H2O + 4e
第六章 金属的钝化
钝化现象
•研究钝化现象的意义 •钝化现象的实验规律 •阳极钝化 (或电化学钝化) •金属钝化的定义
钝化体系的极化曲线
•阳极钝化的阳极极化曲线 •钝化体系的类型 •实现自钝化的途径
金属钝化的理论
• 研究金属钝化的方法 • 主要的钝化理论简介 • 钝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钝化现象
腐 蚀 速 度
稳定钝化区 |ic|<ip
稳定钝化区
过钝化区
|ic|>ip
自钝化 过钝化 不锈钢在浓HNO3
活性腐蚀, 或钝化
不锈钢在含氧H2SO4
不锈钢在稀HNO3
(1)交点位于活性溶解区
这种体系在自然腐蚀状态,金属发生活性溶解腐 蚀,只有阳极极化到钝化区内才能使金属钝化,故称 为阳极钝化体系,是阳极保护的适用对象。
如O2浓度增加,或加入强氧化剂---铬酸盐、 硝酸盐、亚硝酸盐 lgi
腐 蚀 速 度
( 克 米 , 小 时 ) / 2
20
1.Cr 18 Ni 8 2.加 0.1% Pd
15
1
氧化剂浓度的影响
E
3.加 1.24%Cu
4.加 0.1%Pt
5.加 0.93% Pd
10 2 3 5 4 5
id1
id2 i
(2)两条极化曲线有三个交点
两条极化曲线出现三个交点,分别在钝化区,钝 化过渡区和活性溶解区。在自然腐蚀状态,金属可能 发生活性溶解腐蚀,也可能钝化。实测阳极极化曲线 上将出现一段阴极极化电流区。这种体系也是阳极保 护的适宜对象。
(3)交点在稳定钝化区
金属钝化性能更强,或去极化剂氧化性能更 强。在钝化电位Ep,满足 |ic|Ep > ip ,两条极 化曲线的交点落在稳定钝化区。在自然腐蚀状态, 金属已能钝化,故称为自钝化体系。
将钝化性能很强的金属(如Cr)加入到钝化性能 较弱的金属(如Fe)中,组成固溶体合金,铁铬合金的 钝化能力能大大提高(即不锈钢)。加入量(Cr)对合 金钝化性能的影响符合Tamman定律( n/8 定律)
腐 蚀 速 度 ( 毫 克 厘 米 小 时 )
12 10 8 6
10%HNO3
10%HCl 10% H2SO4
(4)交点在过钝化区
当去极化剂是特别强的氧化剂时,在自然腐
蚀状态金属发生过钝化。
返回
实现自钝化的途径
影响阳极极化曲线
(阴极极化曲线不变)
使真实阳极极化曲线向下、向左移动。
(1) 从材料着手----比如
Fe加入Cr制成不锈钢,
来提高材料钝化性能。 (2) 改变环境----比如加 入阳极型缓蚀剂(钝化 剂 ),抑制阳极反应, 使Ep和ip降低。如钨酸盐。
(1)具有活态—钝态转变。 (2)阳极极化时必须使金属的电位 正移到稳定钝化区内。
★ 阳极保护是危险性保护
钝化体系的真实阳极极化曲线
由于阴极极化曲线是单调变化的,由
ia=i++iC,可知真实阳极极化曲线
和实测阳极极化曲线应形状相似。真
实阳极极化曲线可以从实测阳极极化曲线 推测作出来。
E
ia
ic Ep Ecor Eea
M
H O H O H H O
H H O-H O
H
H
M
H O-H O
M
H
O
M
O H O-H
O
H H
M
O H O-H
H
O
H
M
(a)水分子
(b)OH- 离子
电 流 密 度
i
( 毫 安 厘 米 )
3。0
2610 r/min
2。0
1400 r/min
696 r/min 305 r/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