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

论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

论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孙廷然(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死刑的司法适用标准问题研究”(2013-GH-003)资助。

作者简介:孙廷然(1972-),男,河南扶沟人,讲师,硕士,《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编辑,河南大学犯罪控制与刑事政策研究所研究人员,河南明辩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学。

摘要:死刑适用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死刑适用标准不明确。

从实体法上明确死刑适用标准是限制死刑的上策。

两部刑法典对死刑适用对象进行了限制,但仅规定了未成年人、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刑法修正案(八)》将老年人纳入不适用死刑之列,但婴幼儿母亲、精神病人、生理上或心理上有重大缺陷的人并未被排除。

建议扩大不适用死刑的对象范围,并提出了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标准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死刑;死刑适用对象;死刑适用标准;《刑法修正案(八)》死刑适用的不确定性和死刑适用标准的含混性,是促使笔者进行研究的一个基本动因。

虽然是否废除死刑有保留死刑论和废除死刑论两种主张,但由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可知,废除死刑论占强势地位。

基于众所周知的理由,我国无法即刻完全废除死刑,分阶段分步骤废除死刑已成为业界共识,从近年来民众的态度来看,民众似乎也接受这一共识。

由学者和民众引领的废除死刑态势,引起国家政治决策层的重视。

我国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均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控制死刑,国家政策也由此转向。

当前,我国的死刑问题分歧不在于是否废除或保留,而在于如何控制死刑,如何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适用标准包含适用范围、对象等实体标准,也包括适用程序、证明等程序标准。

笔者拟从死刑适用标准切入,着眼于死刑适用对象这一考察点,主要从限制或排除死刑适用这一基本理路,对死刑适用标准进行研究。

一、死刑适用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学术趋势(一)研究现状自贝卡里亚主张废除死刑以来,死刑就成为跨学科争议的焦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死刑适用控制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死刑适用标准问题研究成果较少。

国内外学者及相关公益组织针对存在死刑的国家与国际死刑废止趋势相背离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死刑适用标准也有一些共识,如一些国家的死刑数量繁多、死刑适用标准不明确等。

我国国内学者、学术研究机构也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了大量的合作,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对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调研,为厘定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2005年,陈华杰博士的《论死刑适用的标准》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死刑适用标准的专著;2008年,赵秉志教授与美国杰罗姆•柯恩共同主编了《死刑司法控制论及其替代措施》一书,2009年赵秉志和加拿大夏巴斯主编了《死刑立法改革专题研究》等著作,对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科学研究院及其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出版了“促进死刑改革系列”丛书,使关涉死刑问题的研究推向纵深。

2011年,赵秉志教授主编的《死刑适用标准研究》亦是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出版的一部死刑力作,从宏观和微观上就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探讨。

许多学者对具体个罪的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如赵秉志主编《死刑个案实证研究》一书、阴建峰《论故意杀人罪死刑的立法改革》等。

(二)学术趋势本研究运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①,分别以“死刑”和“死刑适用标准”为检索词对死刑和死刑适用标准的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进行检索,见图1-4,发现:我国学者对死刑问题的关注始于1997年,而对死刑适用标准的关注则始于2003;“死刑”的学术关注度最高年份均是2010-2011年,2011年达到顶峰,论文收录量为723篇;“死刑适用标准”的学术关注度最高年份是2010年,论文收录量仅13篇,占“死刑”论文收录量的1.8%;近期(2013年2月-2014年2月)用户关注度最高的月份均是2013年12月:“死刑”论文下载量为2313,“死刑适用标准”论文下载量为570篇,占“死刑”论文下载量的24.6%。

从上述统计数字及学术关注度及用户关注度(图1-4)来看,我国学者对死刑问题的关注与国际废死运动②及我国刑法修正进程③有极大的关系。

2010年,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在内的学者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进行了热议,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使死刑问题的关注达到顶峰。

学术趋势图上显示关注度最高年份是2011年,是2011年2月25日、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的通过实行、期刊出版周期及“中国知网”电子数据上网周期原因所致。

图1“死刑”的学术关注度① Cnki学术趋势网址:/TrendSearch.检索日期:2014年2月20日。

②截至2009年4月30日,已经有138个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仅有59个国家在法律上保留死刑并在实践中适用死刑。

参见赵秉志,袁彬:《俄罗斯废止死刑及其启示》,载《法制日报》,2009年12月2日,第10版。

③ 2010年8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顺应时代的要求,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立法上对死刑进行严格控制,大量削减死刑、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条件,同时对刑罚结构和减刑制度进行大幅调整,矫正“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司法现实,体现了时代色彩,彰显刑罚轻缓化和“刑罚人本主义”对生命权的尊重。

参见拙文《死刑的立法控制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为视角》,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图2“死刑”的用户关注度图3“死刑适用标准”的学术关注度图4 “死刑适用标准”的用户关注度二、死刑适用对象限制的立法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两部刑法典,两部刑法典均明确规定了死刑适用对象及其限制标准。

赵秉志教授、肖中华教授将我国的死刑立法进程范围两个阶段:1979年刑法为第一阶段;1979年刑法颁布之后为第二阶段[1]。

(一)1979年刑法标准1.死刑适用的总标准我国1979年刑法第43条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死刑适用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这一规定可作为死刑适用对象的总标准。

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第44条对两类人——犯罪的时候不满18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排除了死刑的适用,这一标准可作为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

(1)未成年人:原则上不适用死刑。

在死刑的适用对象上,我国1979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是对已满16 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2)怀孕的妇女:绝对不适用死刑。

1979刑法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关于怀孕的妇女,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比较妥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对怀孕妇女也应适用死刑,孕期或哺乳期可以缓刑[2]。

1979年刑法规定的死刑适用总标准——罪大恶极,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该死刑适用标准立法较为科学。

但排除死刑适用的对象仅限于未成年人和孕妇这两类人,且对未成年人可以判处死缓,实质上未成年人还可以适用死刑,并未完全排除死刑的适用。

对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亦存在弊端。

仅仅把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作为排除死刑适用的标准1979年刑法排除死刑适用的对象范围太小。

(二)1997年刑法标准1.死刑适用的总标准1997年刑法第48条将1979年刑法第43条规定的“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修改为“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标准考虑了行为的性质和行为后果,又能体现出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符合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1)未成年人:绝对不适用死刑。

从人的成长规律和犯罪学原理可知,未满18周岁的人心理尚未成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主观恶性较小,可塑性大。

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刑法均将其排除在死刑适用对象之外。

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定,对18周岁以下的人所犯的罪,不得判处死刑。

这一国际标准适用于犯罪时,同样也适用于判决时。

我国刑法第49条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我国的这一标准与国际标准是一致的。

(2)怀孕的妇女:绝对不适用死刑。

对怀孕的妇女适用死刑有违人道主义精神,国际社会及我国刑法都明确对孕妇的死刑适用做出了排除性规定。

《公约》第6条规定:“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

”《关于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不仅对孕妇加以保护,对新生婴儿的母亲同样也给予了保护。

第3条规定:“对孕妇或新生婴儿的母亲不得执行死刑。

”与国际标准相适应,我国刑法也注重对孕妇的保护,第49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也有人担心,在羁押期间,一些犯了严重罪行的妇女,为了逃避死刑而采取各种渠道怀孕,而主张“在被羁押以后怀孕的妇女,可以判处死刑,但是要等到孩子出世以后再执行”[3]。

该学者所担心的情况是存在的,其理由也不无道理。

笔者认为,与其说担心犯了严重罪行的妇女逃避法律制裁,倒不如说其是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有些担忧;为了体现所谓的公正,而不惜牺牲法律的尊严,似有注重形式公正之嫌。

基于刑罚人道主义出发,如果判处了该妇女的死刑,依然与我国死刑精神相背离。

不论什么情况,只要是怀孕的妇女,均不能适用死刑。

(3)老年人:相对不适用死刑。

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均未将老年人排除在适用死刑范围之外,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1997年刑法进行修正。

该修正案第17条规定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从宽力度较大,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

第49条规定了年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紧接着是但书规定——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49条的但书规定,使限制死刑适用范围的力度大打折扣。

据此可知,老年人犯罪相对不适用死刑。

三、完善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法律的尊严来自于司法的公平和执法的严格,更来自于立法的严密与合理。

虽然我国对刑法进行了多次修正,使死刑的适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当前的立法仍然侧重打击犯罪,报应色彩较浓。

在严格控制死刑适用和统一死刑适用标准的语境下,完善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完善死刑适用的总标准刑法修正应结合国际死刑立法和适用现状和我国的死刑政策精神,从主客观两方面对死刑适用进行限制,笔者曾撰文建议将死刑适用的总标准修改为:死刑只适用于能够证明存在杀人的直接故意且行为直接导致了人身死亡的最严重的犯罪[4]。

(二)完善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标准在“犯罪—刑罚”的流水线操作中,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人生挫折等个体化的犯罪原因要么无法进入诉讼程序,要么不具有法律价值。

在现代刑法语境中,规则的普适性要求最大程度地排除个体差异,将不同的个人都符号化为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