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预案

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预案

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全面提升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能力,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江苏省防洪条例》、《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防汛防旱调度预案》、《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盐城市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盐城市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2 基本情况2.1 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我市里下河地区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腹部和尾部,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部分。

北至总渠,东临黄海,南连如东、海安、姜堰,西接兴化、宝应、淮安,总面积12621.6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1%,占全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的61%)。

省级区划又以通榆河为界,通榆河西称“里下河腹部地区”,总面积4133.67 km2;通榆河东谓之“沿海垦区”,总面积8487.99 km2;沿海垦区通常又以斗龙港为界,分斗南、斗北垦区,总面积分别为4151.05 km2和4336.94 km2。

2.2 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里下河地区属平原地貌,地势总体低平,但相对起伏仍较明显。

四周高,中间低,其腹部地区是有名的“锅底洼”。

周围高处地面高程可达▽5.0~6.0m(阜宁板湖一带和东台沿海一带),低处只有▽0.8m(建湖九龙口和阜宁马荡一带)。

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兴化、建湖、溱东)中我市占了两大洼(建湖、溱东)。

区内地面高程▽2.0m以下的低洼地4946.59 km2,占总面积39.2%,高程▽2.0~4.0m的次高地6494.95 km2,占总面积的51.5%,地面高程▽4.0m以上的高亢地面积1180.12 km2,占总面积的9.3%。

里下河隶属淮河水系,历史上曾是淮河洪水走廊。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治理,里下河地区形成独立排灌水系,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俗称“四大港”,为排泄里下河腹部地区涝水入海的主要骨干河道,设计日均流量1845 m3/s,最大年排水量达160亿m3,占里下河腹部地区(1.2万km2)涝水总量的87%。

通榆河东新辟垦区独立排水系统,以夸套河、八丈河、运粮河、运棉河、利民河、西潮河、大丰干河、四卯酉河、王港河、疆界河、川东港、东台河、梁垛河、安弶河、方塘河、红星河等骨干河道为依托,独立排涝入海,排涝能力超过2000m3/s(日均流量),垦区8400多平方公里涝水大部分能自排入海,少部涝水注入四港入海。

通榆河、串场河为纵贯我市的南北调水河道,既可引江水东调北上,又可调节南北涝水入海。

2.3 工程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加固洪泽湖、里运河大堤,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及新沂河,里下河地区不再成为泄洪通道,里运河大堤成为里下河地区西部的坚固防洪屏障,里下河人民从此免了“倒西水”之患;里下河东临黄海,为防海潮侵袭(东台新港最高潮位▽7.37m,如无控制里下河地区全在其威胁之下),沿海建起当家海堤303.7km(全市467 km);南部有通扬运河堤相隔,运河南涝水直入长江,对我市不构成威胁;北部以总渠堤防为屏障,如总渠不决堤,淮河洪水将不会给里下河造成灾害。

2.3.1 内部区域防洪涝工程主要包括:河道。

泄洪排涝的主要手段。

里下河地区以四大港为核心的骨干河道有88条,总长3000余公里,大沟级河道1200余条,总长5000多公里,中沟级河道16000余条,可谓河网密布。

圩堤。

里下河地区纳入圩区治理的面积6430km2,占里下河地区总面积的51%,已构筑防洪圩堤9469.4km,这是低洼地区的重要防洪屏障。

圩口闸。

低洼圩区共有圩口8707个,已建圩口闸7507余座,外河水位高时关闸挡洪,外河水位低时开闸排涝,并可串活水源。

排涝站(包括散机泵)。

低洼圩区共有固定排涝泵站3144座17.1万kw,另外还有1万多台流动散机泵。

2.3.2 防洪涝工程的突出问题:河道(包括沿海闸下港道)。

淤积及设障严重,输水能力下降30%左右,容易出现涨水快、退水慢,同等级暴雨水位抬高,洪涝灾害加重的后果。

圩堤。

部分圩堤不达标,主要集中在村口、渡口、窑口,城市圩堤甚至不连续,容易形成“一丈不通,万丈无功”的局面。

圩口闸。

老化失修严重,加上尚未建闸的敞口,有40%的圩口大涝时须打坝,使防洪压力加大。

排涝能力。

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理论排涝模数虽然达到0.732⋅,但相当一部分固定排涝站因老化失修及设备被盗等/()m s km现象严重,难以正常发挥效益,实际排涝模数不足0.532⋅,/()m s km部分圩区不足0.332⋅。

次高地。

未作圩区治理的次高地(面/()m s km积5011.54 km2,占总面积39.7%)是我市防洪涝最棘手的难题,无防洪阵地、无动力,小涝不在乎,大涝时束手无策。

1991、2003和2006年大涝,次高地受灾损失远大于低洼圩区。

在河道输水能力下降,同等级暴雨水位抬高情况下,次高地面临更大威胁。

2.4 防御重点里下河地区是全省的粮仓,也是我市的核心地带,在全市全省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重点保护对象为:⑴区域内65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⑵全市中心城市——盐城市区(含亭湖区、盐都区、开发区及城南新区);⑶东台、大丰两市市区,射阳、阜宁、建湖三县县城及132个乡镇政府所在地;⑷宁靖盐高速、沿海高速、盐徐高速、新长铁路、204国道及诸多交通干线;⑸供电、通讯南北主干线;⑹盐城南洋机场;⑺工厂企业;⑻亿斤级国家粮库。

2.5 历史洪涝情况里下河地区是“四水投塘”地区,也是洪涝灾害频发地区,外洪内涝加上风暴潮侵袭,使该地区不堪重负。

2.5.1 洪灾我市里下河地区现状洪水威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总渠横卧北侧,一旦行洪,对里下河地区压力很大;二是里下河地区上游淮安、宝应、兴化、姜堰8000多平方公里涝水需经我市“四大港”入海,客水过境对我市造成很大压力;三是台风高潮、海水倒灌可能形成局部洪灾。

2.5.2 涝灾既有本地区降雨造成的水灾,亦有外洪过境致内水无法排出而成的灾害。

我市里下河地区,低洼易涝地(地面高程▽2.0m以下)为4946.59 km2,占总面积39.2%;小涝不在乎,大涝吃不消的次高地(高程▽2.0~4.0m)为6494.95 km2,占总面积51.5%,合计易涝面积占全里下河地区总面积的90.7%。

除洪水过境而外,初夏6~7月间的强梅雨和夏秋之间的台风暴雨均可造成里下河地区大面积洪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62年来,有34个年份发生不同程度涝情,其中全局性大涝有7年,具体情况为:梅雨致涝的5年(1954、1991、2003、2006、2007年),台风暴雨致涝的1年(1962年),梅雨接台风雨的1年(1965年)。

1954年,江淮洪水并发,5月5日至7月底,出现12次降雨过程,其中7月份即出现5次暴雨过程。

我市最大雨量654.8mm。

8月1日,长江大通出现历史最大流量92600m3/s,7月28日,洪泽湖最大洪峰流量15800 m3/s,洪泽湖最高水位达▽15.23m(8月16日蒋坝),仅次于1931年的▽16.25m。

我市东台和盐城分别出现了▽3.16m和▽2.40m的高水位,我市秋熟粮棉全面大减产;1962年7、8月连续阴雨44天,8、9月间连续三次台风暴雨袭击,9月7日,14号强台风经我区弶港入海,风力11~12级,暴雨250~300mm,局部450mm,全市受灾面积695万亩,秋熟作物大减产,棉花单产仅14.8斤;1965年7月1日至8月22日53天中降雨达40天,平均雨量1042.6mm,超过常年全年雨量。

8月21日,13号台风过境,最大风力12级,大丰闸24小时雨量达673mm,三日雨量达917mm,创全省三日雨量最高记录。

全市722万亩耕地严重受灾,其中200万亩绝收,倒房19.6万间,损坏30万间。

光射阳县就死伤120人(死1人,伤119人)。

大丰县城最高水位达▽3.15m,水路不分;1991年,江淮再次并发大洪水。

5月21日至7月15日56天中发生了两段集中性降雨,我市平均雨量911mm(东台达1058mm,兴化达1326mm),里下河地区水位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东台▽3.43m,盐城▽2.66m,阜宁▽2.21m),全市破圩216个,城市乡村、工交商贸、农林牧副渔全面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2003年,淮河全流域洪水,我市遭遇1991年以来最强梅雨和建国以来最大过境洪水袭击。

6月21日入梅,7月22日出梅,雨日达27天,全市面平均雨量608.1mm,建湖、阜宁、射阳水位创历史新高(建湖▽2.87m、阜宁▽2.46m、射阳▽2.10m),盐城市区水位平1991年2.66m,其它地区接近1991年。

洪泽湖出现▽14.37m高水位,仅次于1954年。

淮河入海水道7月4日在配套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首次行洪1870 m3/s,总渠同时行洪700 m3/s,我市经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洪涝夹击考验。

全市受淹面积895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488万亩,绝收面积99.8万亩,全市受灾人口453万人,紧急转移人口6.91万人,市区及7个县城受淹住户14.8万户,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4.6亿元(现行价);2006年,我市先旱后涝,遭遇了严重的水旱灾害,1~9月份,全市面平均降雨966.4mm,汛期5~9月份降雨846.4mm,比常年略多,但降雨时段分布不均。

梅雨期(6月21日~7月13日,梅期共21天)面平均雨量411.2mm,是常年的2倍,6月21日至~7月4日,我市里下河及周边地区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范围降雨过程,降雨历时短,强度大。

特别是6月29日至7月4日,连续两次强降雨,全市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强降雨导致河水位猛涨,涨幅为建国有记载以来最大。

6月30日特大暴雨袭击后,二卯酉河大丰水位一昼夜涨幅高达1.07m,新洋港盐城水位涨幅达1.04m。

7月5日10时,射阳河沿线、黄沙港沿线、新洋港沿线大部分站点超过或达到历史最高水位。

其中射阳河阜宁最高水位▽2.52m,超历史最高0.06m;黄沙港建湖水位▽2.88m,平历史最高水位;新洋港盐城水位▽2.67m,超历史最高水位0.01m。

根据里下河水利规划分析成果评价,射阳河阜宁水位为80年一遇,建湖45年一遇,盐城为30年一遇。

直到7月16日,我市各主要站点水位才降至警戒水位以下。

与1954年、1965年、1991年、2003年涝情相比,大涝发生频率在加快,所出现的最高水位一次比一次高,灾情一次比一次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