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比较两首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提问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同中求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知人论世”为原则,与学生共同探讨两首词不同之处的成因的同时,深化理解词人作词时心境与词的意境的关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在学生对两首词的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两首词共有的意象的同与异,探究作者前后心境的差异,由此分析作者风格转变与其自身经历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作者前后心境的变化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前后不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识“愁”滋味——两首词共同表达的情感:愁
(二)再识“愁”不同——两首词的愁有何不同
(三)此“愁”何处是?——两首词具体意象对比
(四)“愁”之所以——两首词的愁不同的原因探究
(五)“愁”之表现——两首词愁的不同表现方式探究
(六)“愁”之展示——你笔下的愁情
(七)三读“愁”之词,总结课文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识“愁”滋味——两首词共同表达的情感:愁
◆总体对比——“愁”
1、从《醉花阴》和《声声慢》当中读出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愁”在两首词当中如何体现?
行为显愁
《醉花阴》:孤眠、把酒
《声声慢》:寻寻觅觅、淡酒、守着窗儿
心理绘愁
《醉花阴》:永昼、佳节又重阳、凉初透、销魂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伤心、怎生得黑
景与物衬愁
《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黄昏、西风、黄花
《声声慢》:冷冷清清、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二)、再识“愁”不同——两首词的愁有何不同
愁字只是一个中心意象,不止是李清照,本单元其他的词作家也在词中透露了自己
的愁——柳永的离愁,辛弃疾的国愁等等。

李清照的愁可以暂归为闺怨之愁,这愁在两首词的体现也有所不同。

3、两首词中的“愁”是否是同一种愁味?
《醉花阴》“佳节又重阳”,“愁”的是思愁远方的丈夫,“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伤愁
4、作者是怎样通过自身来表现这两种不同的愁滋味?
(三)、此“愁”何处是?——两首词具体意象对比
5、请同学们再次通读两首词,找出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
酒、黄花(菊花)、黄昏、风
6、将意象还原到词中,找出含有意象的词句。

A、“把酒”“淡酒”滋味异
B、一种“黄花”两种情味
C、同向“黄昏”各自愁
D、“风”过心凉谁人知
A、“把酒”“淡酒”滋味异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醉花阴》中的“酒”,词人是在落日的黄昏之后,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举杯浇愁愁更愁”,酒要对酌对饮才有韵味,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
《声声慢》中的“酒”,词人是想借酒暖身,借酒浇愁,词人生活在愁的世界里,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和心愁相比,心愁太重了,酒化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B、一种“黄花”两种情味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醉花阴》中, 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 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 见菊花, 虽“人比黄花瘦”, 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这里, 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
《声声慢》中,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 菊花枯萎凋落, 落瓣纷纷, 堆积了一地, 花都憔悴了, 丈夫不在, 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四)、“愁”之所以——两首词的愁不同的原因探究
“愁”之所以
7、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会有如此的“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声声慢》创作于靖康之难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搜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压在她的心头。

(五)、“愁”之表现——两首词的愁的不同表现方式探究
《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开篇倾忧泄愁,虽然达到了愁的高峰,但是却是闲愁。

从“薄雾浓云”的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一不抹上了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点睛之笔,在“佳节又重阳”的日子里,描绘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深深表达出了她思念远方爱人和自己寂寞愁苦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写下的,表达的是作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以“寻寻觅觅”开篇,仿佛在寻找什么失去的东西,然而却发现自己几乎失去了所有,靠山山倒,倚墙墙塌,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淡酒”其实不淡,只是再浓郁的酒也被愁压住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撕心的呐喊,全词嘎然而止,喊出了全篇的高潮。

两首词写法最大的不同,在于:
《醉花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然后把所有所见所闻都蒙上一层愁思,最后把自己代入其中,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愁情,这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

《声声慢》开篇到快结尾时也一直未写愁情,但字里行间无奈、迷惘、孤苦之情跃然纸上,就算最后一句也不认为这是愁,而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已经到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我之境”。

五、拓展练习
(六)、“愁”之展示——你笔下的愁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