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常用指标及计算公式 (2)了解 GDP随着经济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 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 ----------------- GDP (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尽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 GDP ,但真正能明白的人恐怕并不多。
日前有报道说我国的 GDP 中有约 10%— 20%是无效成本, 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记者采访 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博士。
内在含义是什么许宪春介绍说,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 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 是实实在在的。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 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 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 它是 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 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 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不应混淆概念针对日前有关报道说, 我国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占 GDP 的比重至少为 10%— 20%的 问题,许司长说,国家统计局作为 GDP 发布的权威机构至今从未公布过这一数据,无效成本是经济学名词, 国家统计局在统计 GDP 时从未使用过这个术语。
漏和重复在所难免,但使用无效成本来衡量是不恰当的,至少有关 都不涉及无效成本的概念。
有关报道中还提到,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 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 55 亿元,还有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 2000 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为 2000 亿元, 由于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和不必要的审批造成的各种费用约 3000 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款损失以及发 现的腐败损失等, 正是这些因素造成无效成本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 20%。
对此,许宪春说,上述报道中提到的概念很混乱,它们和GDP 不是一个口径,比如三 角债、逃废债务造成的损失、欺诈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概念和 GDP 都不是同一类概念。
通常我们在计算 GDP 时使用的数据是来自统计部门、财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如金融保险系 统、铁路系统、 民航系统、 邮电系统等, 这些部门的数据均不会讨论无效成本的概念。
当然,GDP 也不是万能的,并非什么数值都能往 GDP 上靠,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GDP 值是如何确定的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 GDP 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许宪春说, GDP 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 个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 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 年年初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 GDP 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 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 GDP 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 GDP 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
这时,GDP 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 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
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 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 GDP 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虽然在核算 GDP 时, 疏 GDP 三种形态的计算中 1800 亿元;国家工商总此外, GDP 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 新的分类法、 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 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 以使每年的 GDP 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
如美国在 1929 年至 1999 年之间就进行过 11 次历史数据 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 GDP 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 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当然,我国在 GDP 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 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 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绿色 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 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 使生态资源从绝 对量上逐年减少; 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 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 而没有反映 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 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 GDP ”。
绿色 GDP 这个指标,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 GDP 占 GDP 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 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 —“以 EPD 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 1997 年绿色 GDP 进行核算 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 GDP 占 GDP 的 74.94 %,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 GDP 占GDP 的 75.75%。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 GDP 缩减指数? 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 (不变价格 )进行核算 ,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由于通货膨 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 ,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进行缩减 ,从而得到不变价国 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 进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 增加值 )的实际发展水平。
所以 ,如何正确使用 GDP 缩减指数就成为 GDP 核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GDP 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和按可比价格 (不变价格 )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之间的系数。
使用 GDP 缩减指数的目的在于把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通过相关价 格指数换算为按可比价格 ( 不变价格 )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以反映扣除价格变动因 素后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的实际增 长速度、发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
其计算公式如下 :GDP 缩减指数 =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十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或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 值)=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十GDP 缩减指数GDP 缩减指数的作用主要有 :一是可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的实际水平 (如实际总 量规模等 );二是可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 (如实际发展速度、实际增长 速度或发展指数等 );三是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 )物价变动的总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何区别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从实际情况看, 不 即所谓 “正面效应” , 即所谓“负面效应” 。
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所谓“常住单位” ,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
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
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
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翻两番”是如何计算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两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在“九五”期间,全国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为了准确理解“翻两番”的经济含义,必须明确以下三个基本概念:一是“翻两番”是数学上的几何倍数概念,“翻一番”是原基础数的2倍(增长1倍);“翻两番”就是原基础数的4 倍(增长3 倍)。
二是在测算翻番目标时,应以“国民生产总值” 作为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地区外净要素收入”。
不过,现在测算翻番目标时多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替代,这是因为“地区外净要素收入”这一指标,经现有资料测算,数值不大,现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接近。
三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不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应以不变价计算。
只有在扣除了物价因素以后计算出的翻番才有实际意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以某地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地同时期年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算法同上述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算法相似。
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什么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指以财政收入为分子,国内生产总值为分母而形成的比率,它是反映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间数量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