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昌全
凌昌全,男,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安徽怀宁人,1957年7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11月入党,技术4级,大校军衔,副军职待遇。
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先后师从于刘嘉湘、赵伟康教授,分别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2年被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作为青年人才引进,历任长海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增补为上海市名中医,2005年被确立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现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西医结合学报常务副主编,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总后卫生部基金成果评审专家。
凌昌全教授热爱中医药事业,在医教研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尤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关心百姓疾苦,针对市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多次在会议中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议案。
在繁忙的医教研工作同时,先后与杨浦区延吉街道、杨浦区抗癌协会等结成互助对子,多次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到社区进行医疗保健宣讲;先后多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健康教育节目。
为了更好为广大患者服务,推广肿瘤科普知识,2005年7月,凌教授自筹资金建立了上海市首家“名中医工作室”个人网站(),在为广大患者提供就医咨询便利的同时,积极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至今网站建设总网页达100余个,浏览总人数2万余人次,平均日访问量大于100次/日,提供网络免费咨询服务50余人次,电话免费咨询300余人次,撰写保健科普论文20篇,既解决了部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便捷的科普宣传平台。
近5年来,凌教授在大众医学杂志、上海晨报健康版等撰写科普论文9篇;参加中央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健康节目7次;在杨浦区癌症俱乐部举办科普讲座3次;在延吉街道举办科普讲座6次;建设长海医院中医科门诊科普宣传橱窗2个,中医科病房科普宣传橱窗10个;印发医学科普宣传资料5千余份。
上述活动均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患者的广泛好评,目前他所带领的长海医院中医科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内科重点学科、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市中医肝癌特色专科和全军中医内科中心。
陈百先
陈百先:1942年生,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6年毕业于原上海铁道医学院医疗系。
曾任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医研究室主任、临床中医科主任。
1997年由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授于传统医学博士学位。
并曾兼任中国医药保健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出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
2001年被台湾中山医学科学院聘为该院院士。
2005年因在中医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诊疗工作的成绩,荣获普陀区政府授于的“华陀奖”和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于的“医学终生成就奖”。
从事临床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科研成果曾十余次获国内外医学奖。
曾发表《胃肠病的自然疗法》、《小病自己医》、《医囊妙方》、《养生靠自己》等医学著作。
叶胜龙
叶胜龙(1945.12.6-)男,医学博士。
浙江青田人。
汉族,医学博士,内科学教授、肿瘤学研究员,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任、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79-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85-1992年上海医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1988-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从事合作研究。
1982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任(1998年)、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上海市肝脏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2001年)、上海市政协委员(2003年)。
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常委兼肝癌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暨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学组副组长、上
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等十余家杂志编委。
1996、2000、2004年担任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沪港、港沪国际肝病会议)秘书长,2006年担任沪港国际肝病会议共同主席。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致力于肝脏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期主要从事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以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与基因治疗)为重点研究方向。
在国内外已发表论著320余篇。
先后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子项目、国家高技术探索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子课题等重要课题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部“211工程”肿瘤学重点学科建设、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肝脏肿瘤学)建设、上海市肝脏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复旦大学“985工程”肿瘤学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等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编辑本段成就与荣誉
1987年至今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198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
“解毒活血、滋阴扶正”是中医治疗晚期肝癌的常用方法之一。
白花蛇舌草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所含豆甾醇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仙鹤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有明显抗癌及止癌痛作用。
白花蛇草和仙鹤草是方中主药。
苦参清热燥湿、利尿散结,苦参碱有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作用;五味子能宁心安神、益气生津,还有护肝保肝、增强抗癌药疗效的作用;莪术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其中所含的挥发油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郁金疏肝理气、凉血破淤;玄参、天冬均有生津养阴、解毒的功效,而天冬对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半夏和胃止呕、消积软坚;甘草则解毒,调和诸药。
上方具有解毒活血、疏肝止痛、养阴功效,有助提高机体抗力和抑制癌细胞生长,对阴虚型肝癌患者(主要表现:发热、胁痛、口干咽燥、头晕耳鸣、消瘦、腹胀、舌红少苔及脉细数无力等)有一定缓解症状的作用。
但肝癌病情复杂,患者用药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