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四单元血气精神(6学时)●灵枢·本神●灵枢·营卫生会●灵枢·决气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四单元血气精神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
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
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生神。
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
因此,血气精神是《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足气旺精充神茂,是健康的保证。
调养血气精神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内容。
【教学要求】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
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原文导读《灵枢•本神第八》[篇解]本,即本原、根本。
引申为推求之意。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
即心神。
广义的神,指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
本篇论神以广义之神为主,且篇首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理论观点,故篇名以“本神”命之。
[主要内容]1、阐明了神的产生及指出人的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的涵义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2、七情之变对五脏的影响和危害。
3、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之后,才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施以针刺治疗,对神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意义,作了全面分析。
[原文] 401一级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校注]1、本于神: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
2、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
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全句意为若人的七情过度,任情放放恣,则五脏精气就不能安藏而耗散流失。
3、魂魄飞扬:即魂魄不安而飞扬。
4、志意恍乱:思想混乱,茫然无主。
5、智虑去身:智谋和思考决断能力丧失。
6、德气:即天之德和地之气。
7、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两句为互文。
成瑾《箬园日札》:“夫天亦何尝无气,地亦无偿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
”应作天之在我者德也、气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也。
德,指自然法则、规律;气,指成形物质。
说明自然赋予了形成人类生命的物质与自然法则。
8、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产生生命。
这是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9、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即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
10、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相搏,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
搏者,交结也。
”神,生命活动。
本句意为父母生殖之精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活动。
11、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等。
意为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叫做魂。
12、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
意为伴随着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命活动形式,叫做魄。
13、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任,担任、主管。
意为用来担当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心。
14、心有所忆谓之意:忆,追忆。
意为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叫做忆。
15、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的思维活动称之志。
存,积累。
志,志向。
16、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
存变,反复思量。
17、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推想,称为虑。
远慕,即深谋远虑。
18、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为经过深思远虑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就叫做智。
智,智慧、明智。
19、节阴阳而调刚柔:节阴阳,即节制房事。
调刚柔,即调节性情。
意为要节制房事调和刚柔的性情,以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20、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僻,不正之意。
21、长生久视:即长生久活。
指寿命绵长,不易衰老。
视,活之意。
[分析]1、原文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原则,其含义是:大凡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即一定要本源于病人的神气。
因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也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
治疗技术的施用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神气的盛衰。
如果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将无能为力。
此句说明了神的盛衰,决定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2、原文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德,指法也、规律。
气,指成形的物质。
流,流动。
薄,相交。
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
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3、原文论述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灵枢•本神》篇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
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
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
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4、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原文:“故智者之养生也……长生久视。
”(1)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四时之气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
(2)和喜怒而安居处——调和七情,起居有常。
(3)节阴阳而调刚柔——节制房事而调和刚柔的性情。
如此,则阴阳平衡,就能够达到健康长寿而不衰老。
[原文] 403二级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校注]1、血舍魂:比属倒装句,即魂舍于血。
2、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分析]1、论述了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及五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机理。
原文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说明了五脏各有所藏(血、脉、营、气、精)、各有所舍(魂、神、意、魄、志)。
2、论述了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原文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肝能贮藏血液,魂寄附于血液之中,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则出现善怒。
肝藏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而魂又是神志中的一部分,所以说,魂是附于血液之中,亦即“血舍魂”之意。
肝气虚,应理解为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魂无所依附,亦即血不养心,故病人惊恐不安。
肝气实,失于条达则易怒。
脾为后天之本,有化生和贮藏营气的作用,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依附于营气的,所以说“脾藏营,营舍意”。
如果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不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灌四脏”若脾气虚则不能输精于四脏,致使五脏功能不能调和,故曰:“五脏不安”。
如果脾气虚,气机滞塞,升降失常,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二便不利。
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则心志不足而悲。
心中有热,煎熬成痰,痰火上扰神明,则神志不宁,狂妄,笑不休。
肺主气,肺开窍于鼻,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少气不足以息。
邪气壅盛,肺气上逆,故见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张口呼吸。
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
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见四肢肿胀,腹部胀满,或全身肿胀,甚至最终影响五脏。
3、原文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
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均是临床常见病证,但其中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脾肾之病均可以直接影响诸脏,出现“五脏不安”。
这一理论观点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这一论述为后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营卫生会篇第十八》[篇解]营卫,指营气和卫气而言。
生会,即生成与与会合。
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营卫二气的生成和会合,故篇名曰:“营卫生会”。
[主要内容]1、营卫的生成、特性、功能及运行规律,并以老年与少年的生理特点为例,说明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
2、营卫与血、汗的关系。
3、三焦与营卫气血的生成、敷布、转化的关系。
[原文] 404一级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